經常有人問,鹿晗吳亦凡這些“小鮮肉”我們從來不看他為什么還這么火?莫名其妙啊。
娛樂圈的事老李也不懂,但今天也來瞎扯瞎扯吧,老李根據自己的直覺和價值觀來談談看法:
1990之前老百姓可能多數知道CCTV,電視劇那些人。我們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是不怎么地,民間資本也不怎么會去搞文藝圈這塊。當時市面上的“明星”行業基本由國資背景的“國產”貨壟斷,要么就都是港臺“進口”的外資產品。
稍微開放的后,大家是覺得港臺的“進口”貨好。不過類似制造業,后來我們大陸犧牲自己的市場,換取港臺的先進模式,在90年代初“明星”行業就開始起來,那時出的主要還是國資明星,什么林依輪啊,蔡國慶,當時他們也是小鮮肉,有一點走市場化的意思,商演,廣告。更老的電視明星不是,他們渠道壟斷明星,是無選擇供應的。
他們這些,韓紅,林依輪,蔡國慶那些,憑什么每年你怎么都上央視春晚啊?因為人家要么是什么軍方背景,要么什么事業單位。央視要上當然要上自己的兄弟單位的人。
我們可以把他們這一屆的明星當成TCL、長虹、海信、健力寶什么的。都有國資背景,迅速借著國內市場就起來了,有起有落。70后都認識,只是70后覺得當時港臺更好,林志穎。
再后來是2000年后,民資崛起了,又是WTO加入,又是開放起來,社會上資本涌動,而且80后人數大爆炸,市場增大。黃曉明、范冰冰、林心如,趙薇那輩,是80后爆炸市場的那塊的,對以前的人來說他們也叫“小鮮肉”。
他們這一屆的明星有點像創業板,民資背景,其實模式并不會多先進,多年打拼,曾經創造奇跡,不少個股暴漲幾十倍。只是這幾年在走下坡,以后留下來的可能就只有幾只。事實上這些明星不少都是主板市場的股東,他們這一屆的明星大量涉及到資本市場,對這塊他們有著先天的感覺。
再然后是2010年后,90后人口爆炸了,移動互聯網市場之大中國是世界獨有了,明星多是從網上冒出來,現在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主播。以前是鹿晗點贊的微博破世界紀錄,上億點贊。王思聰整天都說林更新,林更新也火起來。他們是屬于90后爆炸市場的那塊的,對我們老頭子來說才叫“小鮮肉”。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人家市場不是針對你的。
他們這屆小鮮肉,有點像現在的中國互聯網市場,經濟繼續深化發展,也有很多外資覺得中國市場大,又有大量民間資本不知道哪里去。各個領域潛伏者無數古里古怪的企業(你看過IT橘子就知道),各個領域的獨角獸你都不知道,什么什么都有,各種大V,很多是對國外的拷貝。華誼拍《太極》找袁曉超,奧運冠軍,也沒用,火不起來,火的只是配角Angelababy,過去的奧運冠軍不適應現在的市場。華誼成為上一屆,老了。范冰冰也會老的。
以上這些很亂,想啥說啥,改天再整理思路。列個思路給自己去想而已。
繼續瞎扯。其實市場上永遠都在關注“小鮮肉”。不是因為你在追小鮮肉,而是它們這些流行企業必須不斷開發小鮮肉。藝人和一家企業不一樣的地方是企業可以百年常青,藝人卻多為青春飯。老肉藝人終將死去,而哪家企業占有著小新肉,誰就握有著未來。相關流行企業一定要追新,開發新品,不進則退。
流行市場,主力消費者,永遠是20-30年齡段的那波人數最多,最大。只有這個年齡段,主要是為了自己消費。理性成分不高,玩樂因素大。20之前的,基本是父母在選擇和消費。30之后的,多是為了家庭在消費。
歷史上,小鮮肉一直是被嘲弄的,你要看余華、莫言那些人的訪談。在1980年代,他們也是被老一輩看不起的,說他們是非主流,傷風敗俗。那時候他們也是小鮮肉。
如果你的父母輩是50后,他們可能不喜歡張學友,覺得張學友是娘炮。老李的爹就是這樣看的,給他手機拷貝的張學友的音樂,結果他全部刪掉,他認為張學友是娘炮。。暈死。
各流行企業都去追逐熱點了。它們是另外的一種游資,小鮮肉像是新股。那些游資都去打新了。次新股,老股如果沒有什么成長性,漸漸也不那么熱門了。而你也變成老股民,不那么激進了。
好了,說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