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晨讀介紹的是《習慣的力量》這本書,提出了習慣回路的概念,其中介紹了用改變習慣回路中的慣常行為來改變壞習慣的方法。壞習慣固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良影響,但是,不見得每一個壞習慣都其心可誅。換句話說,有的壞習慣不是單純地把它換掉就可以了,我們應該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形成原因。
這里的原因并非指習慣回路中的獎賞,而是更深層次的緣由。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提到,每一個壞習慣的背后都有來自內心深處的需要,它的形成不是無緣無故。我們沒有必要把它當洪水猛獸,它并非是除之而后快的怪物,我們應該找出其形成的深層原因,再對癥下藥。
《習慣的力量》里面提到有個口吃的例子。有的口吃者并非是天生口吃,而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才會結巴,而其他時間則表現如常。假如按照改變習慣回路的方法,明顯治標不治本,因為在這個習慣里,口吃的更深層原因可能是出于內心對某個場景的恐懼和抗拒,過于緊張導致的結巴,這不是單純地改變某個行動就可以做好,它更需要的是從內而外找到恐懼的根源,從克服恐懼開始改變,才能藥到病除。
有些習慣的形成原因并不容易尋找,如果只是用簡單的方法治療,沒有真正“根除”,那么就產生“并發癥”。
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師》的女主角賀頓12歲時曾遭遇繼父性侵,直后她開始刻意淡忘這件事情,并離開了家鄉來到城市生活。就在她以為它成為過去的時候,她出現了下半身冰冷的怪病,久久找不到病因,直到后來通過心理治療才揭開謎底。原來是繼父的性侵給她的心理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這種傷害表面上看上去已經痊愈,但真正得病因沒有被找到,進而轉移到了其他器官。
并非所有的習慣都適合用習慣回路來解釋,對于一些口吃、咬手指、公共場合下心跳加速,或者有其他特殊癖好的習慣,我們更應該深入地找到它更深層次的形成原因,必要時尋求其他幫助,不能盲目鎮壓,或者用其他行動轉移注意力,否則,可能會引起其他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