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上72——閑思雜慮歸根到底是有個我在

原文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閑思雜慮,如何亦謂之私欲?”
先生曰:“畢竟從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尋其根便見。如汝心中決知是無有做劫盜的思慮,何也?以汝元無是心也。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感而遂通】,鄧艾民注,《易·系辭傳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發而中節】,陳榮捷注,《中庸》第一章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廓然大公、物來順應】,陳榮捷注,明道《答橫渠先生定性書》(《明道文集》卷三,頁一上)曰:“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筆記

陸澄說:“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然是私欲,然而閑思雜慮為何也是私欲呢?”
王陽明說:“閑思雜慮的根也是在好色、好利、好名上,仔細體會,你就能明白了。比如,你心中絕對沒有做劫匪盜賊的思慮,為什么呢?因為你根本沒有那個心。如果你能把貨、色、名、利等心,都消滅個干干凈凈,就像你沒有一絲劫匪盜賊之心一樣,只剩下一個光明澄澈的心之本體,看看還有什么閑思雜慮?這就是‘寂然不動’,是‘未發之中’,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私欲的根本在心中有個我,我的名聲,我的職位,我的錢,我的房子,我的這個,我的那個。有這么多東西牽絆,心中哪能沒有閑思雜慮,不是想要獲取,就是害怕失去。
舉個簡單的例子,寫文章時有閑思雜慮,擔心文章發出去,粉絲不滿意,掉粉了,擔心閱讀量上不了“十萬加”,擔心文章中的觀點引來別人攻擊自己。這些思慮,都是有個我的名聲、地位、錢財在作祟。
如果真的領悟了萬物一體,消融了這個我,就沒有什么閑思雜慮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