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寫出來的文章更受歡迎?
一句話,我們要具備讀者思維。
也就是說,寫作者要從讀者的角度選題,寫出讀者能夠喜歡的文章。下面我就以一個例子,來說明怎么樣來以讀者的角度寫文章。
01? 選題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家長群炸了,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以后義務教育是開盲盒嗎?》
有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前一段時間下了一個文件,初升高只有50%的錄取率,這讓家長們焦慮起來。紛紛表態:這可怎么辦?初中的孩子就開始階級分層了,看來初中三年是關鍵,一定要好好地雞娃。
思想沖擊還沒回歸,7月教育部又出了個雙減,8月底又出臺了雙減的具體實施辦法,一傷未愈又增一傷,家長們好不容易解脫了一點點的受傷心情,現在又得重新回歸到受傷的老路上了。
而文章的選題就是基于家長這樣的心境與處境,應運而生。
02? 標題
標題《家長群炸了,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以后義務教育是開盲盒嗎?》。
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受眾讀者:義務教育階段的家長,并且深深戳到了人們的痛點:“炸了”,“取消紙筆考試”,“開盲盒”,站在家長的角度,讓人不得不看著標題就打開來看。
03? 結構與素材
作者從8月3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雙減元年”秋季新學期的各項政策細則入手,選擇有痛點的政策進行剖析。而這些政策全都是家長積極關注的。
第一,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義務教育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的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
分析:小學到初中,全程盲跑,最后再說,初中分流。
真的是焦心不已,我們都知道,孩子們是在錯誤中進行成長。如果說沒有平時的考試,怎么知道哪個地方有錯,怎么能及時進行糾正,怎么能進行成長,怎么能在初中最后的分流中取得成績呢?
第二,控制作業總量。
怎么樣分科控制作業總量,這真的是很難操作。而且作者舉的例子,孩子們從一二年級不寫作業,直接到三年級寫作文。這能成嗎?
強烈的情緒提示我們,只有家長在背后默默地發力了。
第三,鼓勵布置個性化的作業。
這個規定更是難上加難,基于我們教育的現實水平,個性化的作業很難把握,很難完成。
還有“不設重點班”“課后服務“5+2”模式全面覆蓋”等層層剖析,給了我們極大的焦慮感,其實焦慮不是主要的目的,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家長對教育,對孩子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看到出臺的對孩子“不雞娃”的政策就徹底躺平,重點還是要理智地看待,如何在政策下正確教養孩子。
04? 案例
文章中的案例不太多,總共有三個。
一、自家沒開家長會,沒買教輔書的例子,開題直接戳心,雙減政策下,老師家長不知怎么辦?
二、“反雞娃”視頻,利用反面的例子進行對比,提示家長應正確教養孩子。
三、用德國作業形式的案例,說出了個性化作業實施的難度。
05? 金句
金句讓人深思,給人警醒,如下:
越是各種雜亂信息滿天飛的時候,越是考驗父母、考驗家庭教育的時刻。
中考要分流,把人才選出來,有能力的孩子繼續讀高中,剩下的孩子鍛煉動手能力去學技術,對國家來說,是站在更高的維度增強國家競爭力,但對家長來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哪一半?
好的文章不僅需要好的選題,典型的案例,充實的素材,有力的語言,朗朗上口的金句,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站在讀者的角度來寫,做到真正的實踐讀者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