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葉芝
文/鄧海珍
01
我小學在學校只讀了兩年,沒錯,我小學跳級了,在外婆家上完小學第一冊,回縣城一年,我爸上班之余教了我小學第二冊至第七冊的內容,回到鄉下老家的學校插班上第八冊,我那屆小學是五年制,所以我小學只在學校待了兩年就上初中了。
跳級于我小時候并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雖然成績不錯,但我卻越來越自卑,一是轉校到了陌生的環境,二是在家上學那一年,沒有玩伴,再回到學校發現當時女孩子愛玩的踢毽子和跳繩我都不會,我玩的水平還停留在小學剛入學那時,而同學們在玩方面的水平比我多了三年的實踐。這是我自卑的源頭,導致我性格越來越封閉,封閉到了什么程度,講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的初中離我家只隔一丘田埂和一條馬路,走路三分鐘,但整整三個暑假三個寒假我都沒去學校玩一趟,為什么?因為怕獨自一人碰見老師,只有在人群中我才感覺安全,在課堂上,老師面對全班同學講課,我只是其中一個聽課的,這是安全的距離。其它時候,我竭力避開老師和認識的人,女同學除外。
中考后,我堂姐去我學校玩,告訴我中考成績是全校第一,我不敢去學校問分數,過了幾天,堂姐趕圩(趕集)回來,告訴我趕圩必經之路有一處張貼了喜報,我榜上有名,讓我去看看,我也不敢去,直到有玩得好的女同學來家告訴我的分數,直到郵遞員把錄取通知書送到我家,直到去長沙上學,我都沒敢去學校一趟領走我的初中畢業證,只因怕碰到認識我的老師,我不知道該如何對話。
當時對我來說最安全的是什么呢?是書本,看到不懂之處可以來回多看幾遍,如果遇到別人跟我講話,我沒聽清或者沒聽懂,那就尷尬了,反正那時的我是沒勇氣讓別人重講的,所以我從源頭避免這種情況,那就是——輕易不跟他人交談。
小學的轉校跳級對我性格影響很大,是我性格的轉折點,而父親在我初三那年的意外離世加劇了我的沉默和不安全感,就這樣,我從一個天真活波、愛表現的小姑娘長成了一個沉默、自卑、害羞、郁郁寡歡的少女,所以我對那些在家上學聯盟持保留態度,因為在學校不單是學知識,跟同學之間的交流、玩耍同樣很重要,這周看的一本書,讓我明白了在家上學那一年的時光里,父親當時給予我的最珍貴的禮物。
那時我爸每天下班之后,會給我念一篇新課文,讓我跟著念一遍,每天都要我將前一篇課文背熟,偶爾給我帶兩本課外讀物,這是語文。數學則是講解題目、概念,作業就是數學課本上的習題,父親上班之前布置我的作業,我白天在家做完作業,最大的樂趣就是看課外書,晚上回來等著父親檢查我的作業,接受表揚和輔導,父親對我全是表揚,在一起朗讀的那些時光里,不知不覺在我心里播下了渴望閱讀的種子。
02
《朗讀手冊》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吉姆.崔利斯,作者從1979年開始宣傳朗讀的重要性,1989年,吉姆.崔利斯被國際閱讀組織評為20世紀80年代對閱讀推廣最有貢獻的8人之一,書中用大量實例和研究證明了朗讀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兒童聽力的專家表示,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聽力在八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二)會達到相同的程度,在這之前,通常聽力比閱讀能力強,所以,孩子可以聽懂并理解自己無法看懂的復雜、有趣的故事。
研究者發現兒童時期大量的閱讀和詞匯積累還可以減少晚年患上阿爾茲海默癥(老年性癡呆)的可能性,閱讀究竟能給一個人帶來什么好處?書中歸納為一個簡單的兩個層次的公式:
一、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
二、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
朗讀是最便宜、最簡單、最古老的教學手段,在家或教室都可以使用,簡單又有效,父母甚至不需要什么文憑,就可以熟練運用。學生一年在校的時間是900小時,校外是7800小時,所以父母長期帶領孩子一起朗讀,對學習成績的提升成效顯著。
閱讀是積累漸進的技能,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和動物園,參觀名勝古跡,出國旅游,或者去郊外露營,孩子甚至不用特意學習就可以積累大量的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老師和書本傳授的知識。
而家境貧困的孩子沒有太多機會外出旅游,因此積累背景知識的最好方法要么是自己讀書,要么就是家長朗讀給孩子聽,雖然教育類電視節目也有此效果,但自制力差的孩子不適合長時間待在電視機前。
03
當大人讀書給孩子聽的時候,有三件重要的事同時發生:
1、孩子和書之間產生一種愉悅的聯結關系;
2、家長和孩子同時從書中學到東西;
3、家長把文字以及文字的發音灌輸到孩子的耳朵里。
許多父母想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而幫孩子延長注意力時間最好的方式是與他一對一地相處,這也是迄今發明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親子間一對一的讀書、聊天、玩游戲,這可以快速讓孩子對書、玩具、花草樹木等生活事物建立概念,有了概念就具備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孩子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了。當一個孩子沒有任何看書經驗時,他不可能對書有任何概念,也不會了解書本可以帶來的趣味,也就是說對毫無經驗或概念的東西,無法吸引孩子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聽力的進步有助于閱讀理解力的進步。當大人讀書給孩子聽的時候,那些字傳到耳朵之后,會形成一種聽得懂的詞,像蓄水一般儲存在記憶里。所傳輸的字多到一定程度之后,這個“蓄水池”就會開始溢出水來,也就是將聽得懂的詞轉換成可以說出來、寫出來及閱讀中的詞,這些都是從聽得懂的詞而來的。
看到這里我想起了徐火輝教授關于學習英語的原典法,將“聆聽最大化、聆聽最優化”習得第二語言,闡述的是同一個道理。
我看豆瓣有評論說這本書花了太多篇幅去論證朗讀的重要性,我倒有不同看法,因為只有真正意識到一個東西很重要,你才會愿意花時間在這上面,閱讀又不是一蹴而就見效果的,所以花大功夫讓人們真的理解朗讀的重要性是值得的,既然重要,當然不惜筆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漫長平淡的歲月中還能持續不斷地去做這件事。
04
得益于很多親子帳號的大力推廣,很多人都知道了親子閱讀的好處,之前我是知其然,看完《朗讀手冊》讓我知其所以然,也讓我對之前自己看的虛構類的書籍有了新的解讀,經典虛構類書籍里的靈魂拷問是非虛構類書籍不能比擬的。
文學的最終目的是表現人生——這其實是所有教育的意義。
尋找人生的意義對任何年齡的人來說都是最大的需要與最困難的任務。
在兩種文學表現形式(小說與非小說)中,小說更能貼近心靈,更能清晰地向孩子展現人生的意義,這也就是我大力主張要對孩子朗讀小說的原因。
就像這本書宣傳的,我們不是教孩子如何閱讀,而是教孩子渴望閱讀。
所以關于這本書更多的內容,我就不贅述了,這本書目錄很有意思,目錄里把讀者關心的問題都列在相應章節下面,這是一種很好的推薦方式,若有你感興趣的問題,可以直接到相應的頁面去解惑,我也把它列出來給你們看看。
第一章 為什么要大聲朗讀?
瀏覽網頁算是閱讀嗎?
哪個國家的人閱讀能力最強?
閱讀能力強的人有什么共同之處?
進幼兒園前,孩子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為什么有的孩子詞匯能力發展較早?
豐富的詞匯在交談中還是閱讀中?
如果我都不認識這些詞,怎么教孩子?……
第二章 何時開始(結束)朗讀?
孩子幾歲時可以聽大人讀書?
想讓孩子自主閱讀與聽大人朗讀矛盾嗎?
早慧兒童的家庭環境有什么共同之外?
如果一直念書給孩子聽,他的閱讀能力怎么能進步呢?
怎么做才能延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有什么東西可以買來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
第三章 朗讀的不同階段
哪類書適合給嬰兒讀?
孩子聽大人讀時的正常反應是什么?
為什么孩子喜歡反復聽同一個故事?
孩子幾歲時,可以為他朗讀章節故事書?
孩子多大,就該不再給他讀繪本了?
什么樣的書適合朗讀?
是否需要檢測朗讀的效果?……
第四章 朗讀的要領與朗讀禁忌
第五章 持續默讀:朗讀的最佳拍檔
有必要在課堂上開展持續默讀嗎?
過了個暑假,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倒退,如何防止這種現象?
規定孩子讀書,最后會不會讓他人興趣全無?
看雜志算閱讀嗎?
該制止孩子看”沒營養“的書嗎?
孩子愛看漫畫好嗎?
如何判斷持續默讀時,孩子是否真的在閱讀?……
第六章 家庭、學校和圖書館的閱讀環境
跟蹤研究證明,家中藏書越多,孩子獲得的成績越高。那么家庭圖書館應該有多少本書?
如何用有限的經費讓學校和公共圖書館更成功?
孩子是不是應該閱讀經典作品?
電子書對小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
第七章 數字化學習的利與弊
電子書對學習有什么好處,又有什么劣勢?
發展迅猛的在線學習有何弊端?……
第八章 電視和音頻:對培養讀寫能力有害還是有益?
電視看多了到底會怎么樣?
看多長時間電視對孩子無害?
家長如何妥善處理看電視的問題?
聽有聲書算閱讀嗎?……
第九章 父親必讀
如何讓父親對閱讀和教育更感興趣一些?不如讓他們讀讀這章的內容。
如果你是一個父親,而且從來不是個閱讀者,那么請為了家中的下一代改變自身。
第十章 一個好動孩子通往閱讀的道路
全書分為以上十章,最后60頁是朗讀的書目清單。
05
“我們小時候學會的東西都刻在了石頭上。而長大后學會的東西卻刻在了冰上。”,所以從小引領孩子進入書的美妙世界,享受自己有多個大腦可供使用(每本書都是作者大腦的智慧結晶,多看一本書就相當借用一顆別人的大腦),就從為孩子朗讀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