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的定義
人格:是行為模式的整合,行為模式的基礎是氣質、認知能力、性格以及內在價值系統。
氣質:是以體質為基礎的傾向.傾向于體驗到內在與外界刺激的一種反應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情感反應的強度、節奏以及情感反應的閾值。
有效控制是氣質的一個自體調節緯度,它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能抑制優勢反應,以便展現次優勢反應,嬰幼兒有效控制能力的獲得對于情感調節、社會關系與良心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認知能力:在現實感知與朝向相關目標的行為組織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認知過程在情感反應的發展與調整方面也發揮著中心的作用,從原始的情感狀態轉向復雜的情感體驗,通過從照料者所提供的示范學習與自己先天氣質的整合,注意力調整和控制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
性格:身份認同的行為表現——是行為模式的動力性組織。對特定個體來說獨一無二,它包括行為模式組織水平和在環境狀況下行為的靈活性或刻板性程度。身份認同由自體概念和重要他人概念所組成,提供了決定性格的動力性組織的心理結構,自傳性記憶。
例,有些病人會說自己斷片,會經常進入一個片段,一個反轉,語調也會變化,用另外一個人的語氣在說話
內在價值系統:道德指南,從內化的父母式的禁止與價值觀當中發展出來。兒童早期,控制能力約在45個月大的兒童身上出現,那些具有高級控制能力的兒童有更為高級的良心發展和更少的外顯問題。
例,小孩想拿糖,父母不讓拿——道德觀
不同人格層次的人道德觀不同。比如反社會人格
許多分析師認為,早期心理發育階段中的未盡事宜,將根植于性格深處,阻礙個體心理成熟
個體精神狀態的連續發展:一方面可觀察人格結構是否病態(精神病性、邊緣性、神經癥性、“常態”等),另一方面用這種來解釋個體的人格特征類型(偏執型、抑郁型、分裂型等)
瘋子VS沒瘋? ? ? 有多瘋VS怎么瘋
不同精神分析學派對人類發育的前三個階段劃分驚人相似:
0——1.5、2? ? 口欲期
1.5——2、3? ? 肛欲期
3——6? ? ? ? ? ? 俄狄浦斯期
發育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發育狀況的優劣則與環境因素。
二、正常人格
1、具備整合的自體概念與重要他人概念,這通過身份認同來傳達,包括連貫的內部自體和能夠反應自體連貫性,“自體凝聚性”
例,講一個故事,板塊性,突兀性,不像個人敘事,給人感覺很陌生
自戀的人,給人感覺很空
2、存在情感體驗的寬闊范圍
3、存在已經內化的價值整合系統,這一系統發展基礎是父母的價值觀,但又是在考慮了標準、價值與理想等復雜情況下做出的靈活的決定,這個內化的價值結構在個人的責任感
4、心靈結構最基礎的建設材料是一些單元:自體表象、與某種驅力相關或表征某種驅力的情感以及客體表象(驅力客體)所構成。
5、高峰—情感體驗可以推動原始客體關系的內化,這種內化沿著令人滿足的、或全好的、或令人厭棄的、或全壞的客體關系的軸線進行組織。
當嬰兒的高峰—情感狀態的時候,自體與客體的體驗需要一種強度,這種強度可以推進情感性及結構的沉淀。
這些情感負載記憶結構影響了正在發展中的個體的動機系統,因為在情感高峰狀態下,因而更傾向于內化對存活下來看起來重要的內容:獲得其所需要的,回避令其痛苦的或者是具有威脅性的。
情感就幫助不成熟的哺乳動物通過追求快樂與滋養和避免傷害而活下來的生理性功能,與生俱來,被組織到驅力,驅力與早期呈現的客體關系相聯系并被作為早期客體關系的一部分被整合。
比如攻擊,正常的情況下,人可以靈活的表達與調節,不同場合不同表達,而神經癥性水平,就比較刻板,壓抑,爆發,然后內疚。
三、神經癥性—邊緣性—精神病性連續譜
從慣用防御、認同整合水平、現實檢驗能力、自我反省、原始沖突本質、移情和反移情等多個角度。
1、神經癥性
有情緒困擾,但仍能高度保持良好功能的人群。
善用壓抑作為基礎防御方式,較少應用非針對性的防御方式,如否認、分裂、投射性認同等原始防御方式。
對強烈情感體驗的原始性防御并非神經癥性人格來訪者的特質,即使隨著治療的深入,出現激烈的情緒波動和認知扭曲,仍能保持某種程度的理性和客觀。
具有清晰的認同整合,眼型協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內心體驗連貫有序,透露出穩定的氣質、品味、習慣、信念、價值觀及優缺點,能聯系孩提經歷,籌劃未來。被要求描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時,常常復雜多樣,既沖突又統一。
神經癥性來訪者的問題大多自我不協調,來訪者通常言辭清晰、表達適切。
神經癥性來訪者治療早期就有能力形成“治療性分裂”。
順利度過埃里克森的最初兩階段:即建立基本信任感和自主性、認同和獨立性方面發展也相對順利。
前來尋求幫助多半是陷入沖突
具備較為健全的自我觀察,常能與治療師結成有效的工作聯盟,“共同修車,一人專家,一人學徒”
2、精神病性人格結構
與現實格格不入,缺乏反省能力。
最主要的原始沖突基本都與存在意識相關,生存還是毀滅、本體危機
原始防御方式,可以在莫名恐懼來襲時產生一定的保護。
在認同上舉步維艱,更無法感受自己存在的滿意與否,既不能依賴自己認同的連續性,也無法相信別人具有自我的連續體驗
有時會激發治療師的保護拯救欲。
3、邊緣性人格結構
對原始防御的使用,相對于精神病性人格,至少會暫時承認。
自我體驗充滿不協調性和間斷性(缺乏反省能力,心智化)
與精神病性人群的本質區別在于現實檢驗能力。
核心問題:分離—個體化(精神病性人格在潛意識層面存在將自我與他人區分開來的缺陷)
當試圖親近時,望而卻步,害怕被湮滅,孤身獨處時,卻飽嘗辛酸。
4、南希(Nancy? Mcwilliams)——人格水平診斷核心
核心固有觀念:安全感、自主性、認同感。
焦慮體驗的特點:毀滅焦慮、分離焦慮、針對懲罰、傷害及失控的具體焦慮
發育的基本沖突:共生時期、分離—個體化時期或俄狄浦斯期。
客體關系:單方、雙方、多方。
自體感受:自我崩潰、四處樹敵、自責。
四、反社會人格
1、精神變態性(psychopathic)、反社會性。
從嚴重一端:思維混亂、沖動、施虐者、隨意殺人、肢解、飲血到輕微—Bursten端:溫文爾雅、處事圓滑的內在冷漠無情、自大、操縱他人者。
Bursten:診斷與外顯罪惡行為并無關聯,而與內部動機密切有關:具有“戰勝他人”或者故意操縱他人的固有觀念。
早年顯示較多攻擊性,但是環境也可以影響基因表達。
童年遭受忽略和虐待對個體前額葉皮層發育產生影響,大腦倫理中心。
大腦中管理語言和情感區域存在異常,說明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通過實際關系來習得各種體驗,情感表達非發自內心,而是“第二語言”操縱他人。
缺乏清晰的情感表達能力,往往用行動代替語言。
普遍管理情緒能力差,感受愉悅的閾值高于平均水平。
2、防御:全能控制——依賴于投射性認同(以操縱為目的,或激起別人與自己相同情感)、隔離、付諸行動,使用渾身解數免于羞愧。
超我缺乏,缺乏良知。
3、關系模式:
童年時常充斥著混亂和不安,教條式的嚴厲,夾雜著過分的縱容和忽視,如抑郁的母親和暴躁暴力的父親。
缺乏用語言表達內在體驗的動機,缺乏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
依戀和內化失敗,很少產生心理上的依戀,很少合并好的客體,或者認同養育者。“天生缺乏多原始父母形象的深層潛意識認同,最終難以對社會、文化乃至整個人類形成意象和指導性認同”。
模仿父母的代際遺傳。
4、自體:從小被視為問題兒童,很難從外部客體獲得自尊,自體表征在全能控制和極度恐懼狀態之間切換,常以攻擊行為和施虐行為來維持自我感受或減少痛苦和恢復。
家庭混亂,缺乏恒定的約束。
原始性嫉妒:得不到即毀滅。
6、治療中移情和反移情:懷疑治療師背后“陰謀詭計”,攻擊利用,治療師擔心被玩弄于鼓掌。
五、偏執性人格。
1、是指個體習慣性使用否認和投射的防御方式,將內部感受投射為外部威脅,且這種投射過程伴隨著有意義的狂妄自大。
健康偏執型人格者時常熱衷于政治上有所建樹,會表現在與邪惡勢力上的斗爭中。
Meissner:偏執嬰兒期 “活躍”癥狀(不服管教、適應困難、負面情緒),同時也與對刺激高度敏感導致的興奮過度相互關聯。
Silvan Tomkins:偏執狀態是恐懼與羞恥的結合體。
偏執著恐懼時“毀滅焦慮”(annihilation anxiety),與驚恐不同(5—HT)。
偏執者與自戀者一樣視羞恥為巨大威脅,自戀者擔心暴露自己的缺點,偏執著揣摩別人的惡意。
具有強烈的嫉妒心理,和自戀者一樣。
2、防御:投射和否認。將自體中令人煩惱的部分投射出去,堅信不疑。邊緣者始終致力于投射對象 與自己的想象更為“匹配”。神經癥性偏執是講內心的問題以自我不協調的方式投射出去。
3、關系模式:大多有嚴重的創傷,反復體驗壓制和羞辱。家長十分常見的是極端嚴厲的批評、反復無常的懲罰……孩子難于取悅父母,父母表里不一致
4、自體:
兩個極端自體表征:無能、羞辱、卑微;或者全能、執拗、自得。
自我體驗,核心是深深的孤獨。
5、移情和反移情。
偏執者以張力十足且負性移情居多,故意找茬,擺出權威姿態,偶爾咨詢師是救世主,但會駁斥或羞辱。
治療師反移情多半涉及焦慮和敵視,無力感、戒備,偶爾被當成救世主時慷慨大度。
6、治療要點。
建立信任感,耗時多年。
尊重、真誠、機智,耐心,幽默。
六、抑郁型人格
1、客體的喪失就是自身部分的喪失。
因自身部分的喪失而受到傷害。感到憤怒,并最終導致抑郁。
自殺:自我企圖用以破壞喪失的客體——喪失存在于自我之中,必須將自我徹底摧毀。
“抑郁是指向自身的憤怒。”
Klein是唯一認為抑郁是在非常早的發育階段就被體驗到的情感。
強大的攻擊性驅力表明了死亡本能,嬰兒同外部世界的部分客體的相互作用,既導致了滿足感又導致了挫敗感,他們形成了第一個內部的心理代表物。
恨的部分客體和愛的部分客體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的部分。
兒童得到的充分的愛的體驗進入抑郁位置,獲得了內部的、完全的心理代表物以及與客體的信任關系,使幼小的自我有力量去解決矛盾情感的痛苦。
如果由于先天的攻擊性驅力,或者都是外部客體的虐待,使得兒童的破壞性沖動非常的強烈的話,兒童擔心會破壞所憎恨……有需要的客體,導致了抑制、內疚和抑郁。
即抑郁病人的強烈的內疚感和自我厭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破壞客體幻想的反應。
這種攻擊性是死亡本能的直接表達。
克萊因認為不能成功的解決在于抑郁的位置出現的矛盾情感,使人抑郁。
抑郁癥是一種自戀危機產生的病理現象。
促發因素是喪失(自戀性自體客體的喪失)。
或自戀性傷害羞辱、失敗、失望、產生羞恥感和內疚情境。
2、核心癥狀:普遍性自尊低下、自信和主動性喪失。
撤回了對作為自體延伸的外部世界和他人的自戀性投注。
在與他人及內部客體(超我與理想自我)的關系中喪失了自我力量,經常會由于無法達到過高期望和道德標準而遭受極大的內疚或羞恥。
無助感與無望感(喪失信心、撤回對個人未來積極的投注)。
精力喪失,常伴有軀體癥狀,如疲乏、多種多樣的疼痛,對絕癥的恐懼食欲和性欲的喪失、快感缺失(對軀體的自戀投注的撤回)。
最嚴重的抑郁形式 (木僵),幾乎完全撤走了自我功能,如情緒、思維、行動,連時間也停止了。
Kohut發現,除了自體表象(身體和心靈)外,其他客體也可以從屬于自戀區并且行使自戀的功能,作為自己的延伸來滋養和穩定自戀。
妻子、孩子、朋友、工作、興趣、音樂、讀物、運動,國家和文化景,所有這些既充當了驅力愿望指向的客體,也使我感受到了富有、幸福、有價值、優秀、有效率,在這些“自戀財富”或“自體—客體”遭受威脅的時候,會感到焦慮、悲傷、貧困甚至抑郁。
內攝性抑郁:“我不夠好,我自作自受,我就是罪惡”。潛意識中早年所愛客體的令人厭惡的特質內化,意識層面仿效客體的優良品質。理想化客體,自我攻擊,情緒悲切,但包含力量。
依賴性抑郁:“我很空虛,我很饑餓,我很孤獨,關心我吧”,凄涼被動,逆來順受。
3、關系模式:
分離—個體化過程會充滿抑郁性張力。
早年喪親,無法理喻的真實事件和不能正常哀傷的情境。
兒童陷入困境,家人視而不見,如父母離異。
忌諱表達哀傷的家庭:孩子感動哀傷或獲得撫慰是難以啟齒的,認同嚴厲的父母,對自身柔弱產生憎惡。
父母過度嚴厲,導致兒童產生被拋棄的感受,形成抑郁傾向。
有些抑郁患者是家庭中情感最豐富的成員。(系統中的人)
父母中有重性抑郁癥者。
4、抑郁者的自體:
內攝性抑郁:堅信自己品質惡劣,口欲期(我擔心我的欲望會毀掉他人);肛欲期(我的蔑視和暴虐是極其危險的);俄狄浦斯期內疚(我想有競爭而擊敗情敵,這簡直是無恥之極);部分精神病性抑郁自己是世界的罪魁禍首;時常通過幫助別人減輕內疚感。
依賴性抑郁:自體感略好,低自尊,羞恥感。
前俄期母女和母子關系不同,使女性更多用內攝方式應對問題,男性感受抑郁情緒時,傾向否認。
七、自虐型人格
1、奧地利作家Leopold von Sacher -Masoch:這類人通過虐待和羞辱達到性高潮,Freud認為自虐(masochistic)是以尋求痛苦為特征的性行為或與性相關的活動。
1924,Freud創造了“道德自虐”,以崇高的自虐者姿態示人。
自虐不一定是一種病態,它可以只是一種自我約束(甘地、特蕾莎)。
自虐并不意味著對痛苦的鐘愛,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的希望事情變得更好。
兒童早期遭受創傷和虐待,受虐的女孩傾向于發展出自虐行為,男孩子可能對攻擊者認同形成施虐傾向。小男孩兒,因為仰慕男性的體能優勢而主動克制創傷,效仿攻擊者;小女孩可能在受虐中形成堅忍不拔、自我犧牲的性情,以軀體受虐贏得到的勝利。
2、防御:不計風險地付諸行動,化被動為主動。
自虐性付諸行動:挑釁(provcation)、姑息(appeasement)(“我已經在受苦了,所以請不要再懲罰我,我先攻擊我自己,這樣你就沒法攻擊我了”),示弱(exhibritronism)(“快看我,我現在這么痛苦了”)、內疚轉移(deflection of guilt)(“看你對我做了什么!”)。
在自虐經歷中,時常看到父母跟他們唯一的情感聯系與懲罰有關,依戀戀和痛苦不可避免地建立偶聯。
有些自戀人格者是因為在早年經歷中曾承受磨難而受過嘉獎。。
3、受虐者自體:卑微、內疚,不受歡迎,咎由自取。
八、躁狂
弗洛伊德在《悲傷和抑郁》一文中也論述了躁狂的問題,抑郁是對客體喪失的反應,躁狂是自我從最初的喪失中恢復的結果。
當曾經灌注到客體上,但在客體喪失之后又回撤到自我的精神能量可用來尋找新的客體時,躁狂相就出現了。
狂熱地尋找新的客體。
Lewin和Rado將躁狂定義為在抑郁期被壓抑的施虐性的表達。
Klein認為躁狂本身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代表了一種由抑郁狀態所激發的極端的防御狀態。
躁狂型人格通常具有抑郁氣質,當躁狂防御失敗時,轉為抑郁發作。
躁狂的核心防御是:否認和付諸行動。
任何任何轉移注意都比忍受折磨好。
輕躁狂狂者早年經歷的創傷性分離可能比抑郁者更嚴重。
情感批評或軀體虐待在躁狂和輕躁狂中并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