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與一支錄音筆的差異
很多人將會議記錄當成一件沒價值的苦差,習慣性安排實習生或者新人來記。
這并不是一個好安排。
實習生與新人一般連人都認不全,加上信息量有限,對背景與業務不了解,能做到70%“原音重現”就不錯了,很難做到厘清目標、待辦、時間節點與責任人,也少有眼力勁兒能拿捏好諸多職場里的措辭。
請實際參與一場內部會議,并發送會議記錄給相關同事。
在我看來,這是一道非常適合面試產品經理的實操題,考察了這個人對目標的理解、對需求的優先級判斷、對細節的掌握以及是否具有過硬的多線程問題處理與文字輸出技巧。
簡言之,如果會議記錄沒有解決上述問題,只是一篇滿屏引號帶滑動條的老太婆裹腳布,真真比不上一支錄音筆。
二、常見案例與誤區
一般性會議記錄,排除了什么股東大會,速記大賽,主要還是團隊內部開個會,商量個結論,推動一些事情發展。
所以我們就聊聊這種常見的會議記錄。
我收到過很多會議記錄,從中發現高效的會議記錄有共性:
1、記錄發送及時。
會議結束后,參會者可以很快收到會議記錄(甚至會議結束,記錄已經發出),不需要等幾個小時甚至是隔夜。
2、內容傳遞有效。
會議記錄結構清晰,內容簡潔,傳遞有力。就算我沒有參會,也能知道什么事情,結果是什么,干系人也很明確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以下案例有沒有很眼熟?
【案例 1】幾個人分頭記再合并。
【案例 2】一份連標點符號都不差的聊天記錄,X說,Y又說,Z說……每個發言者甚至做了顏色區分。
【案例 3】記錄者將額外的個人思考與語言習慣,借與會者之口,變成了記錄。
【案例 4】使用關鍵詞(全篇沒有完整語句)、核心環節使用術語(外人不理解的簡稱、習慣性混用中英文),總之看不懂。
【案例 5】全文都劃了重點。
【案例 6】與會者的理解與記錄者有較大偏差,事后就著郵件來回的咬文嚼字,甚至結論性推翻。
誤區1:拼速度主要靠群體速記能力。
錯!
這樣“湊”出來的記錄,N個人能N個版本,效率并不比一個高效的人快多少。人越多,越容易掉鏈子,因為人人都把希望寄托給了其他人。
如果過分強調記錄,都會將注意力放在悶頭敲鍵盤,弱化了聆聽,全程沒有眼神或語言的交流,反而失去了開會的意義。
誤區2:一字不落代表了準確與完整。
錯!
會議的流程通常是:① 描述現象 - ② 討論問題 - ③ 總結結論 - ④ 提醒待辦,時間不超過 2 小時。
如果用力過猛或錯誤分配力氣 —— 比如我們會看到了像聊天記錄一樣,全是對話框的會議記錄,很難讓人抓住重點,也不會認為字數多就代表準確又完整。
誤區3:我思故我在。
錯!
會議記錄需要高度還原現場(不論結論對與錯),自帶歸檔意義。通常數月后細節已經不記得,郵件代表了事實,后人用來追述結論與進度,了解來龍去脈。
因此,不要把主觀猜測或無意識的想當然做為記錄的內容,更不要對不清楚的某個點不經確認再發給所有人。
誤區4:用關鍵詞、專業術語體現專業。
錯!
專業,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別人,不要在概念上為別人增加理解負擔,Don't Make Me Think 是重要原則。
脫離上下文的關鍵詞很容易產生歧義。會議記錄的閱讀者,最害怕看到通篇都是零碎的關鍵詞,沒幾個通順的句子。
術語、簡稱或英文表達是僅自己工作領域使用的習慣,還是全部收件人都理解的概念?如果是前者,慎用,或者做必要的補充說明。
誤區5:劃重點一定可以提高信息傳遞效率。
錯!
重點太多,等于沒有重點。特別是全篇都是視覺焦點(特殊顏色、字體、字號或格式),簡直就是悲劇。
同時,記錄者理解的重點未必是閱讀者個人的關注事項,極有可能讀者關心的“我”要做什么,什么時間完成。
踐行金字塔原理,重要內容放首屏,或者在郵件發出會議記錄時再次提醒。
三、如何做一份高效的會議記錄
1、向別人學習。
如果是主題性例會,看一下之前的會議記錄。了解參會人員與流程,也站在閱讀者的角度看看別人的結構,哪些值得學習,形成自己的思路。
當你發現問題的時候,恭喜!通常你也能有意識的規避。
2、提前做好功課。
上一期有需要跟進的待辦,會議開始前溝通結論,不要耽誤本場會議的時間。
本期的內容如果能預先知道,可以針對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提前詢問,不僅僅是為了會議記錄,更是為了通過這樣的機會拓展知識邊界。
提前搜集的一些名詞解釋或普適性資料,也可以復制粘貼以作備用。
3、草擬好大綱。
不管會議記錄是否有固定模板,越是重要的會議,越要擬好大綱。一是節省時間,二是提醒自己有哪些要點,帶著目標做事情,不容易迷失。
時間、地點、參會人、缺席人、主要待討論內容、結論、待辦,以及發到哪些人的郵箱(注意有些重名的同事),這些都是可以預先填好,包括容易被忽略郵件標題。
設想一下,當你在一張白紙上,你是傾向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悶頭做輸入;還是在一份已經有框架基礎的自定義模板上做填充呢?
4、理解代替記憶。
邏輯比較清楚的發言者,會用類似“點”的敘述方式表達,這是相對容易記錄,點與點之間往往是相對簡單的并列關系。
而老板強調的一些核心結論,也容易記錄,保持干凈的原話就好(去掉一些無意義的語氣詞、口語等)。
比較難的,通常是老板為核心結論前鋪陳的很多內容,請一定要等TA把一句話講完。老板的職位決定了其邏輯性很強,記錄時將重點放在理解,讓內容形成連貫的邏輯鏈條,再輔助以項目符號,體現出系統性。
5、善用間歇時間。
會議中偶爾會有間歇時間,利用這個“空擋”對已記錄的內容做快速盤點與調整。
這些必需又細節的工作永遠不要成為你最后又重要又緊急的任務,拆分著同步做,既減輕工作量,又有利于留存短期記憶的質量。
6、靈活應對突發情況。
聽不懂的名詞,不要緊張,術業有專攻,先音譯、代號占位。
能快速搜索的,通過電腦或手機查找;不能的,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膽打斷,表示自己沒有聽清楚,請對方再復述一遍給你聽(我好幾次把CMS說成CRM,都沒有人質疑,其實當下是非常希望有人能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