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蘇格拉底p33-有自制力之人的場景假設及五戒
date:20170511武漢上海D678
該段蘇格拉底指出的自制力表現在哪些方面?貪:食,色,酒,疲倦睡眠。
第 五 章
勸人自制:凡缺乏自制的人,無論對于自己或別人都沒有好處,或者說,都不適當,第1—4節。不能自制就不能學會或做出任何有適當效果的事情來,第5節。蘇格拉底不僅教導人自制,而且以身作則,第6節。
此外,如果自制是人的一個光榮而有價值的美德,我們不妨回顧一下象以下的事情,看看蘇格拉底究竟是不是把人引上自制的道路:
“我的朋友們,當我們面臨戰爭,必須挑選一個人,借著他的努力使我們自己得到保全并制勝敵人的時候,難道我們會挑選一個我們明明知道他不能抵抗貪食、飲酒、肉欲、疲倦或睡眠的試誘的人嗎?
我們怎能以為這樣的人會為我們服務或制勝我們的敵人呢?
或者當我們臨終的時候,想把我們的兒子托付人照管,把我們未出嫁的女兒托付人看顧,或者托人保管我們的財產,我們難道會以為一個沒有自制能力的人值得我們信任,托他給我們做這些事嗎?
我們會把我們的羊群、我們的糧食倉庫,或者照料我們農事的任務,交托給一個放縱無度的奴仆嗎?即使是白白送給我們,難道我們會接受這樣的一個奴仆做我們的管事或采購員嗎?既然我們不愿意有一個不能自制的奴仆,
那末,我們自己謹慎不做這樣的人豈不是更重要了嗎?因為一個不能自制的人并不是損害別人而有利于自己,象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掠奪別人的財物來飽足自己的私囊那樣,而是對人既有損對己更有害,的確,最大的害處是不僅毀壞自己的家庭,而且還毀壞自己的身體和靈魂。
就是在社會上,如果明知一個人貪好酒食甚于和朋友的交談,喜愛瞟娼褻妓甚于交友,誰又歡喜和這樣的人交往呢?每一個人的本分豈不就是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礎,首先在自己心里樹立起一種自制的美德來嗎?有哪個不能自制的人能學會任何的好事,或者把它充分地付諸實踐呢?有哪個做肉欲奴隸的人會不是在身體和靈魂雙方面都處于同樣惡劣的情況呢?
我敢指赫拉女神起誓,依我看來,一個自由人應當向神明祈禱,使他永遠不遇到這樣的奴仆,而一個已經做了肉欲的奴隸的人就應當求神明使他得到好心腸的主人;因為只有這樣,這一類的人才能得救。”
以上是蘇格拉底所說的話,但他的實際行動比他的言論更好地表現了他是一個能自制的人。因為他不僅制服了身體的私欲,而且也戰勝了與金錢有關的一切事情。他認為一個從任何人收取金錢的人就是給自己樹立起一個主人而使自己處于極其卑鄙的奴隸地位。
五戒
在大成佛教五戒 -太上老君道教五戒
- 不殺生-傷害影他人生命
- 不偷盜-在于戒貪,貪抽象,具體到最常見人們生存所需的財,物上。財
- 不邪淫-在于不合適的時,處,人,節制。色
- 不妄語-立身之道,誠信。后面戒可理解為修身所需的補充戒,因此有三戒五戒八戒之說。
- 不飲酒-人要有敬畏,飲酒不是罪,但是容易失度,而導致無法自制。現代則應升級為戒致幻品
八戒
則增加了 戒著香華,戒臥華床,戒非時食。
后兩戒,是修身的補充。這些看法認為欲望需要節制,承認了人性中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五常
與儒家五常有想通之處,就是仁、義、禮、智、信。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
七宗罪
20180222補充
六世紀后期,教宗艾文略一世將那8種罪行減至7項,傷悲并歸入懶惰,并加入妒忌。他的排序準則在于對愛的違背程度。其順次序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欲、暴食。
但丁在《神曲》里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為:
一)好色-不合法禮的性欲,例如通奸。(但丁的標準是“過分愛慕對方”,而這樣便會貶低了神對人們的愛)
二)暴食-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欲、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分貪圖逸樂”)
三)貪婪-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為之貪婪。(或是以但丁的觀點,貪婪是“過度熱衷于尋求金錢上或權力上的優越”)
四)懶惰-懶惰及浪費時間。(懶惰被宣告為有罪是因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補缺失,但應該的事情還沒有做好,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
均衡: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從但丁的神學觀念上去看,懶惰是“未能全心愛上帝,未能全副精神愛上帝,未能全人之心靈愛上帝”-具體來說包括懶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滿足及無責任心)
五)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適當(邪惡的)感覺,復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賦予的權力以外,行使懲罰他人的意欲亦被歸作憤怒。
六)嫉妒-因對方所擁有的資產比自己豐富而心懷怨怒(對自己資產的喜愛變質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欲望)
七)傲慢-期望他人注視自己或過度愛好自己。因擁有而感到比其他人優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優秀的存在。
懶惰是很容易被忽略,且在5五戒,八戒中并未提到。懶惰因為帶來的短時后果嚴重度通常不高,日積月累的危害卻影響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毛選中反復的整風,黨內教育,干部作風等很多文章中都能感覺到懶惰,圖自己一時的方便是很多問題的主要誘因。
小說井口戰役,赤色黎明中的故事也描述了做到不懶惰,有多難。這種腦洞向小說中都那么難做到,日常更需要時時自勉,以便保持積極勤勉!
五戒都是反人內心的生存動物性的自我中心取向-占有最多資源,追求最高舒適享受的。
然而因為社會性要求對動物性的限制,取得互相之間的平衡。在資源有限時減少不公正和傷害的內耗,用來合作去探索,掌握和利用世界的法則滿足動物性。因此需要人類,有意識的去戒,來克制和達到平衡。
而五戒八戒這些準則,便于普通人牢記并盡量做到。這種簡化是符合類大腦喜歡簡單信息的需求及記憶特點,由大智慧者根據對理想人性的期望,整理總結出來,并能自身篤行的修身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