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望著書架上一排排未讀新書的時候,感到坐立難安。
你可曾看著手機里那些公眾號未讀的紅色圓圈的時候,感到心煩意亂。
你是否聽到別人已經有如何了不起的成就了的時候,感到挫敗無力。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已經患上成長焦慮了。
不用查了,這個詞兒是我編的,百度上沒有。
以上三條都是我最近一段時間的切身感受,我想應該會有很多人和我有著同樣的痛苦。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和網絡高速發展,焦慮這種情緒變得越來越普遍,并像傳染病一樣大范圍地蔓延。人們對未來的安全感越來越弱,而彼此競爭攀比的意識則越來越強。
年輕父母焦慮子女成績會一直落后于其他孩子;畢業生們焦慮工作難找,面對擇業不知該何去何從;上班族們焦慮工資的漲幅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做生意的焦慮市場環境變化太快,一再錯過商機......
焦慮其實就是預支未來的痛苦。
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種土灰色的沙鼠。每當旱季到來之時,它們都要囤積大量的草根來迎接這段艱難的時期。然而奇怪的是,即使沙地上的草根足以讓它們安然度過旱季,沙鼠仍要拼命地尋找草根,運回洞穴,只有這樣它們才會踏實,否則就會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是來自于沙鼠的遺傳基因,這是一種出于本能的擔心。而這種擔心使得沙鼠浪費時間和精力干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情。
醫學家們曾想用沙鼠來代替小白鼠做實驗,因為它個頭要大很多,更能準確地反映出藥物的特性。但很快大家發現實驗根本無法進行,沙鼠一到籠子里就非常不適,很快就一個個都死去了。盡管在籠子里的沙鼠并不愁吃,但由于沒能囤積草根,它們就在極度的焦慮中死去了。可見這種來源于自我心理的威脅有多么大的危害。
在現實生活里,常讓人們深感焦慮不安的往往并不是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是那些可能發生在未來的事情——很多情況都僅僅是“可能”而已。
而成長焦慮,就是對于目前自身能力與未來預期水平之間落差的一種心理恐懼。
以我自己為例:
我覺得自身很多方面能力不足,不用說跟大咖比,就是和身邊的朋友同事比也有挺大差距,比如文案寫作能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比如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專業技能(外語,PPT......)。而所有的這些方面,我都在潛意識里給自己定了一個“高于普通人”的預期,達到預期的時間則被設定為“越快越好”。
因此,我給自己每天安排了很多要做的事情:
除了八小時固定的工作時間以外,要運營英語學習的公眾號,要看書做筆記(目標一周看兩本),要跟蹤幾個公眾號的更文,要堅持寫作,要讀貓友們的文章,要聽邏輯思維,要聽喜馬拉雅的學習音頻,要聽各種講座,要練習演講,要鍛煉身體,除此之外還想學習手繪畫系列漫畫,想錄音頻上傳荔枝喜馬拉雅,想.....
然后我扒拉手指頭一算,時間根本不夠用啊有木有。
每天的時間只有那么長,而且我還想順應自然規律,11點半睡5點半起,做不到大牛們那樣每天工作20個小時。
然后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些狀況:很多新書買回來很久了還沒翻開;眼看著關注的公眾號的未讀數字越來越大,偶爾點開讀了其中一兩條,之前沒讀的就再也沒機會去看了;身邊很多人都有了不錯的成就——尤其在加入貓群之后,看到了許多比我年輕還有很大作為的貓友——而我仿佛就快要被拍死在沙灘上了。
所以我對于成長的焦慮感越來越強烈,精神緊張、情緒失控的狀況也開始出現,有時甚至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努力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該怎么辦呢?
我靜心思考了一下,既然成長焦慮是對于目前自身能力與未來預期水平之間落差的心理恐懼,那我就可以想辦法縮小這個落差,減低進而消除恐懼,我想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001 提高能力——首要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和閱讀學習能力,就像打通任督二脈,練習任何武功都能事半功倍。就像李笑來老師說的:“學習學習再學習”——第二個“學習”是名詞。
另外要遵守二八定律,找出對個人發展影響最大的一兩項技能,不要貪多,潛心修煉好關鍵技能,打造個人獨有的長板。對我來說,邏輯思維能力和外語能力將是我未來要著力打造的兩項關鍵技能。
002 降低預期——學會自我接納。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不必糾結于自己所有的短板,也沒必要把它們都補齊,更不能那我的短板和別人的長板做對比。我有我自己成長的節奏和階段,不必盯著別人而忽略了自己腳下的路。我會將注意力從對于未來預期的高度和達成時間,轉移到對于短期內每一個小進步、小成長上來。這樣就不會患上“恐高癥”,慢慢地也會積累到原本想要達到的高度。
003 學會放松——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弦拉得太緊會斷,人逼得太緊會瘋。為了自己心靈的健康茁壯成長,我會將放空、娛樂、冥想納入到成長計劃中來,作為定期定時項目來執行。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是成大事的資本。
講真,我準備開始治療成長焦慮了,你來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