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祝老師節日快樂!
每到教師節的時候,我們對老師說的,往往就是這句話。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句話逐漸變得很淡,淡如秋水,沒有了激情,卻帶著些許的蒼涼和厚重。
第一次踏入學校,是在秋天;第一次面對新年級的老師,是在秋天;第一次給自己的老師慶祝節日,也是在秋天。
秋天帶給我的,是對過去的迷茫和回憶,同時也讓我對未來寄予了更深的期望。我漸漸喜歡上了秋天,對秋天的蒼黃也起了敬重之意。
從不再是學校里的學生開始,至今已有20多年了。偶爾翻看畢業時的相片,再看看現在聚會時的照片,不禁莞爾,生命真的宛如彈指一瞬。
但那些老師的模樣卻并未改變多少,每一位老師的音容笑貌,早已定格在學生的心中,無論世事變遷。
現如今,不知是國內教育環境的問題,還是師生之間的心態轉變,師生之情不再那么純潔。但愿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感覺。踏入社會之后,突然發覺,我又有了老師,而且很多,囊括古今中外。有身邊的工作實踐老師,有書上的品德指導老師,也有很多優秀的“小老師”。現在的成績,突出在兩件事,德與行。這與學校里的分數高低,有很大的差距。
我的父親,對所有教師敬重有加。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只要是老師說出來的,必然按部就班的遵從,從不修改。母親也是這樣,直到年至花甲,仍然記得自己所有老師的名字。
很榮幸,在高中和大學期間,我認識了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師,更加有幸的是,那個時候我幾乎日夜聆聽教誨。那時的頑皮給諸位先生造成了很多麻煩,現在想來,年少無知的我并不知道當時的自己,身在福中。直到畢業后的這些年,才漸漸覺醒,那是自己前生積累了多久才獲得的福報!諸位先生對于弟子一視同仁,無論男女,無論貧富。
無論是學校里還是社會上,所有教授過我的諸位先生,甚至沒有教授過我但卻在一邊指導過我的諸位先生,哪位不是如此呢?待弟子親如待己子,親切、關愛、疏導,無私而又貼心的幫助!若說人間有愛,能擔當此說法的所有職業中,教師應該排在第一位。
又到了秋天,又到了期盼已久的節日,一直不知道怎么去給先生們送上份禮物,在這個節日里,我不再重復那句話,只是想,用我懷念的心情,真心的希望諸位先生: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少幾個頑皮的學生,多幾個為社會造福的弟子!
之二
恰逢教師節,受亦成兄相邀,前往云發書畫院,拜見李云發老師。亦成兄引薦畢,轉身于畫板之上揮毫。留余端坐茶幾側,與云發老師品茗,寥寥數語,甚為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云發老師,安丘官莊人(我的老家也叫官莊呦),自幼酷愛書法,初學于民間雜家,少時臨帖,勤攻不輟三十余載,師百家之長,尤攻右軍之行體,直追魏晉。
細觀云發老師之《秋聲賦》大作,初見筆酣墨飽,法度嚴謹,龍伸蠖屈,一字見心;再縱觀全局,但見提頓起伏,一波三折,與原文意境相得益彰,頗有《蘭亭集序》和《圣教序》之韻。一時,看得我情不自禁,嘆為觀止,竟不顧初見失禮,惟駐足觀仰,流連忘返,逐一拍照留存,待日后臨摹之。
轉身,見亦成兄即興大作完成,不由一驚。與此前之創作相比,如今竟然信手潑墨即成一景,有意境,有畫功,不失穩健,又筆透靈性。一年來,亦成兄畫技精進如斯,令人肅然敬仰。香山居士的句子,正是我此時的心情,“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
值此佳節之日,邀諸良師益友于張記粗糧館小聚,遵亦成兄之囑,遂作小記。
李云發老師的《秋聲賦》作品鑒賞
(下圖為全圖)
(以下為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