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今年82歲,體力一日不如一日,母親每天會強制性的要求父親下樓兩次,就繞著小區不大點的地方轉轉,父親依然會中途休息兩次。其余的時間就只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或者睡覺,話越來越少,神情越來越寡淡。
父親曾經是個閑不住的人,開朗健談。70歲以前還常常爬高上低地架爐子燒土暖氣,騎著三輪帶上母親四處轉悠。20年前母親摔斷了股骨頭,雖然恢復得很好,卻再沒騎過車子,父親為了方便帶母親出門,買了第一輛三輪車,帶母親也帶兩個孫孫去江邊、去公園、去親戚朋友家,之后又換成了電動三輪,直到我們姐弟堅決制止,沒收了電瓶(也不過三五年的事情)。父親就這么在短短的幾年中變成了另外一個狀態:沉默、安靜。我曾看過一些資料,說這種狀況的老人行功時相當于成年人負重30公斤一一他是真的走不動了。
? ?生命就是一番輪回,從弱小無力到體力充沛再到年老力衰。而我們對生命羸弱的關注總是把目光更多地往下一代更多些,因為弱小,因為未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為充滿希望,我們不辭辛苦地對待著兒孫,灌注全部熱情,從不怕繁瑣;對于衰老則是一種習慣,盡心,無過則心安的態度,因為是"自然規律"。欣然看著兒孫漸漸長大是一種喜悅,盡心盡責地陪伴父母老去則是一種不可取代的心靈福址一一所謂幸福,是二者不可或缺。
清代的王永彬說:"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絕大多數的人對父母都有一份孝心,只是沒有踐行罷了。從心理而言,我們總以為生命是永恒的,在等待一個充足的時間就會把一份孝心盡了。可是時間和金錢是一樣的,無論閑忙貧富,都沒有多余的,而父母真的等得到么?
我的閨蜜C,是個極孝順的女兒,父親晚年得肺癌,她放棄工作,放下小家陪伴父親整整一年。因為需要每天一針兩千多元的針劑,半年下來花掉了30多萬。還好父親一生勤奮節儉,小C多年在深圳打拼,經濟還能承受,但對未來的花費則有了深深的憂慮,糾結要不要掛牌賣掉房子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原以為父親只要這樣堅持治療,就會留下來,不料就此嘎然而止了?生命又豈是全力以赴就可以挽留的住的。縱觀身邊的老人,有昨天還和我們談笑風聲,今天就己遠去的;有病入膏肓,痛苦萬分需要兒女照顧的;有漸漸老去,日益孤單需要兒女陪伴的一一一就像孩子,仿佛昨天還在呀呀學語,今天己經成家立業遠走高飛,所有這一切都不會永遠。我和剛剛失去父親的表姨說,如果幾姊妹一人三個月陪伴孤獨的剛剛失去老伴的86歲母親,一人有幾次機會?別放棄,生命不會永恒,時間轉瞬即逝,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