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paradigm)的概念,是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 (Thomas Kuhn) 在一本書,叫《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里面提出來的。范式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科學家共同接受的一套假說、理論、方法和信念的總和。
如果要有一場科學革命,本質上,不是簡單的科學進步,而是一場范式轉換。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一場在基本假說、科學方法和共同信念上的徹底轉換,科學革命就不會發生。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舉個例子:
瓦特改良蒸汽機后,整個19世紀,蒸汽機一直在改進,更安全,效率更高。蒸汽機的改進,也會引起一些附帶技術的完善。但是,如果一直遵循蒸汽機的原理,用熱水來產生動力,這樣的動力系統存在極限,人類永遠也沒辦法依靠這些來推動飛機上天。
直到內燃機出現,人類才有了一個革命性的能量轉換器,才有可能造出飛機。在內燃機出現后,一系列的技術改進,最終導致了火箭的出現,才能把人送上太空。在蒸汽機和內燃機之間,存在著范式革命。
也許你會說我也不搞科學,范式它對我有什么用呢?
我們先引用美國作家愛默生的一段話: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會本能地以自我為中心,對其周邊的物質存在做出反應,這準確無誤地反映了他們的思想狀態。為了了解這一點,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每一個真理和錯誤、每一個人內心的想法,包括與你息息相關的社會、住房、城市、語言、各種各樣的儀式、禮節、報紙雜志等;觀察一下今天的各種想法;觀察一下原木、磚塊、石灰和石頭如何被組合成方便人們居住的形狀,以符合大多數人頭腦中的主流想法……當然,它符合以下規律,即思想的輕微改變將被迅速放大,導致外部事物的顯著變化。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受范式的控制。比如你認為這個世界是惡的,你就會生活在一個充滿惡意的世界里。當你認為這個世界是善意的,你就會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里。最典型的案例當你心情好的時候,你認為這個世界都是美好的,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認為整個世界都在為你哭泣。其實這個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變化的只是你自己的認知而已——你認為這個世界是好的還是壞的而已。
本質是你的思想產生了變化,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的范式。
對個人而言,范式即思維方式。
你的范式在影響你的世界和行動。你一旦進入了某種范式,會對每一種事物的多種可能性視而不見,偏執一端,想當然地認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對的,其他看法都是錯誤或荒謬的,并迅速地反對其他看法,在自己認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比如,就像你認為這個世界上付出就會有收獲。你付出的越多,收獲就越多。 但是這個世界,并不是線性的。也許你付出了很多,卻很難得到你認為的回報,因為這個世界,本質是非線性的。
你的范式基本上就是你的操作系統,你的所做都是圍繞這個范式而來的。
如果你想有飛躍的變化,需要先弄白你信奉的范式是什么,它是不是能很好的幫助你成長。如果你發現你的范式已經落后了,那么就要即使的更新。就像文章開頭說的一樣,你用蒸汽機永遠沒法把火箭送上月球。對你而言,你再努力,你的范式如果不改變,量變也不會產生質變。
最后在說一點,如果你能認識到你內心各種范式的存在,那你才有可能做到跳出范式,以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那是多么的美妙。
小結:
對個人而言,范式即思維方式。
如果不改變自己的范式,那么你也不會有太本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