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常識》是一本很簡單的小書,全篇都是作者的經驗之談。在此之前,他也曾經和許多人一樣懶散、拖延,后來他花了五年的時間檢討并改正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然后才整理出了這些做事的常識。書中作者給出了四十余種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以幫助讀者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學會從何下手,并在遭遇失敗的時候及時處理,從而按時完成任務,并將事情做出成績。
——· 關于作者 ·——
本書的作者是小倉廣,他是日本人力資源和領導力方面的專家。他在日本一流私立大學青山學院大學畢業后,先后就職于日本多家知名人力資源公司。主要業務是開發主管的領導力,提供企業界獨特的咨詢顧問服務,以及舉辦進修研討會等活動。小倉廣已經出版了多本有關領導力和職場技能的暢銷書,如《交辦的技術》、《好好說話:跟阿德勒學溝通》、《33歲開始要遵守的規則》等等。
——· 本書金句 ·——
1. 只要沒有不做的理由,就要立刻去做。
2. 千萬別隨便做出承諾。如果已經決定要做,就不要輕易放棄,因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起了頭,中途放棄影響的絕對不只是自己。在你身邊和你一起努力的伙伴也會因為你的退出而打亂所有計劃。
3. 我們常說,一件事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因為在過程中,如果能鼓起勇氣面對問題,想出解決的方法,就能學習到更多難得的經驗。
4. 我認為,不管跌倒多少次,只要愿意勇敢站起來的人,就不算“失敗”。但是選擇放棄的人,就等于親手摧毀自己成功的可能。
5. 只要讓習慣變成身體的反射動作。自然就能不用大腦,也不會出現讓人退縮的念頭。
——· 核心內容 ·——
一、遇到事情該如何開始?
萬事開頭難。但做,就對了。
1.擺正心態,通過正面思考讓自己投入工作
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我們才能就事論事,去完成我們該做的事情。我們不必馬上強迫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可以試著從自我的角度跳脫出來,以一個第三者的角度客觀地進行檢討,分析自己的心態。
我們可以找一張白紙,在最左邊的那列寫下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做的事情,第二列則寫下我們對此的第一看法。第三列則寫下當這些事情完成后,我們所能得到哪些東西?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的?我們能夠獲得怎樣的成長?而在以后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當要做一件事情時,要努力聯想到曾經寫下的第三列。
2.分解目標,并制作任務計劃,提高效率
龐大的目標會讓人產生恐懼和壓力等畏難情緒,我們可以將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制作一個工作分解清單,就會容易上手很多。而且目標制定得越細,我們執行起來也就越簡單容易。只要想著逐漸完成每一件小事,最后我們就能夠完成整個目標。
在規劃日程表的時候,不能僅僅只是寫下本周內要完成的事情,吃飯睡覺交通這些日常事項也都要規劃進去,預留出足夠的時間,然后再看看自己究竟還有多少剩余時間可以進行安排。
作者還提出了一個工作概念圖,來幫助我們減少對第二天工作的畏難情緒,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
3.給工作一個儀式感,并學會給自己打氣
工作的儀式感可以給自己一個開始工作的信號,讓自己告別松弛的狀態,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除了這些儀式感,我們也要學會給自己打氣,制造氛圍。
二、開始了之后,我們該怎樣繼續堅持?
1.既堅持和自己的約定,也堅持和他人的約定
前者能夠讓我們得到自信,后者則能夠讓我們得到信任。而這兩樣對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
堅持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類天生就有尋求舒適、想要懶惰的潛意識,所以在堅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適當的獎勵和懲罰,通過外界的刺激更好地激勵自己,讓自己的理性意識占據主導。
而在團隊合作中,我們最好經常溝通,互相提醒工作目標,以免每個人都悶頭做事,溝通不暢,導致最終工作的結果不佳,
2.堅持養成習慣去完成目標
我們都知道養成習慣其實并不容易,因為一開始總是會忘記,但我們可以試著用一個已經養成的習慣來帶動培養新的習慣。
3.堅持在更高效的時間段處理事情
比如說上午就是工作效率最高的黃金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們一定要做不急卻重要的事情。
當然,我們每個人也都需要放松,我們不可能從頭至尾都高強度地學習、工作,一刻不停,適時的休息能讓我們走得更遠。但是我們需要遠離誘惑。
三、如果遇到失敗,我們又該怎么辦?
小倉廣認為把事情做好的關鍵就在于能夠接受失敗,并且做到反復練習,不怕重來。
1.直面挫折和失敗
當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不要逃避,只有立刻改正自己的錯誤,珍惜重新來過的機會,多多嘗試一些別的方法,我們才可能獲得成長,也收獲成績。
2.放棄自己的完美主義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自己的完美主義所綁架,但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如此苛求自己。
重要的并不是整個計劃完成的一絲不茍,而是明天我們會如何選擇。只要第二天,我們能夠接著繼續,我們就是勝利的。就像是馬拉松比賽上,我們或許不是第一名,但至少跑完了全程。
3.試著調整目標,或是進行補救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將目標設置得太過死板,不可改變。因為那樣可能只會導致我們搞錯方向,或是用錯力量。對目標進行靈活的調整,并不意味著我們就繳械投降了,而是讓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像機器人一樣做到時時刻刻都完成目標,認真準時。所以在事先做好心理準備的同時,也要為挫折失敗做好補救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