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喜歡孔子,覺得他專替皇上說話,不管百姓死活;搞出八股文,鉗制人民思想;樹立家長權威,扼殺孩子心靈。反正國家不安定,社會不自由,個人不幸福全怪孔子及儒家思想籠罩了太長時間。
孔子說過那些話?他說這些話的背景是什么?后人解讀的是不是孔子的本意?幾乎沒人去關心,反正別人這么說,他也這么聽。這類人在當前有個時髦的稱號,叫做‘吃瓜群眾’,他們不明真相卻樂于圍觀,不知底細但擅長評論。
我不想做只有情緒沒有理智的‘吃瓜群眾’,對孔夫子的態度上就從他留下的言論上去理解。對比多個版本的解釋后發現,還是南懷瑾的解讀最接地氣。南老學識廣博,經歷豐富,講述時旁征博引,雅俗共賞,深得我這種殿堂外逡巡的人士喜歡。
南老認為《論語》二十則是一篇前后連貫的大文章,編撰者是花了大力氣的,后人解讀時將其割裂開來變成互不相干的語錄式文體,實在有違孔子本意。南老按這種方式解讀的《論語》編著成《論語別裁》,特別受海內外歡迎。
全書四十多萬字,我通讀完全文,為了提出其精煉之處,也為了作為自己的讀書筆記,在參閱《論語》其它版本注釋和我自己的體悟后,決定將論語這篇大文章整理出來,與己回顧,與人分享。
《學而篇第一》(1~4節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生活處處皆學問,學到之后,總會有用的地方,就像無意看了一道題,考試就考到一樣,此時會心一笑,乃一小確幸。只是自己學習還是挺寂寞的,若能遇見志同道合之人,互相討論唱和,那就是一份大快樂。若遇不到也沒關系,學問之事本是為己,別人不理解,我們也不必生氣。就像寫的文章一開始沒人看沒關系,總會有人理解你鼓勵你的。
做學問首要的是做人,做人的根本是愛父母兄弟,因為他們是我們生命之初時和我們最親近的人。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能得到父母兄弟的愛護,且也能敬愛父母友愛兄弟,那他長大成人后犯上作亂給社會和他人惹麻煩的幾率就會大大減少。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出來的,如果只是花言巧語,就有違仁的本意。
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也不用太多,只需要關注三個方面就夠了:工作上盡心盡力了嗎?和朋友交往是誠實守信的嗎?聽到的道理有去用心實踐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