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我很累,就悠閑下來了。所以,跑到自己的群里和大家聊天,正好有個群友問我:
費老師,我總是做不到從心底里相信我遇到的都是我吸引來的怎么辦?
然后,她告訴我,有本書上寫,相信這個之后再繼續(xù)讀。于是,我們的話題就聊到了讀書這件事情上。
我還告訴她,你那是看書來的困惑,找作者問去。
哈哈,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最重要的是,真的問到作者了,也未必就解惑了。因為,作者的思維觀念,也是有所受限的。
說到受限,這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一種現(xiàn)象。為什么會這樣呢?不是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懂得很多道理嗎?況且又是寫作者,都出書了,怎么還會出現(xiàn)受限的這個現(xiàn)象?
我們每個人,無論多么相同,哪怕是雙胞胎,其生命的體驗、看待每件事的角度、體驗帶來的感觸等等,都不會一模一樣。
而每個人的認知、思想、觀念或所認同的那部分,都是自己的經(jīng)歷、體驗、實踐習得的。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生命角度,根據(jù)自己的人生功課、使命得到的認知、思想、觀念及所認同的那部分內(nèi)容。
所以,就算一個人有多么厲害,讀過世界上每一本書,也仍然認知有限,其觀點、思想等內(nèi)容,也只能適合一部分人,而不是全部。
哪怕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你對我好”,雖然這句話就四個字,所有人說出來的,都是這四個字,但是,因著每個人的內(nèi)心需求不同、想法不同、標準不同,那這個“好”,其內(nèi)在的本質(zhì)或意義,也是不同的。
然而,絕大多數(shù)人,都把書讀死了,怎么個讀死法?就是作者說什么,你就信什么,你完全照搬過來,沒有一點點獨立自主的思考過:作者這個觀點,到底適不適合你,能不能拿來就用,用的過程中,又該如何調(diào)整。
說好聽,這叫照搬,說難聽點,這叫拿來主義,典型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對誰不負責任?對你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圖省事兒,方便推卸責任,以書中的道理,作為借口來聲明你沒做好事情是有原因的。是某某作者告訴你的,是某某老師教給你的。
比如,我認識一些身心靈成長領域里的人,一開始,我是真佩服他們,懂那么多道理,任何問題和困惑,你去問他們,頭頭是道、不厭其煩的講給你,而且,講得還很有道理,讓你聽得心服口服。
那一般人,會照單全收了他們的道理,而且把這些人奉為神仙似的大人物,簡稱為大神。但我不,我以人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講過的道理,并站在客觀的立場,覺知他們說過的每一句話,同時,我會思考以下五個問題:
1、這些觀點道理,是在什么情況下講出來的?為什么?
2、這些觀點道理,是在什么時代背景產(chǎn)生的?為什么?
3、這些觀點道理,能否接地氣,有利于實踐和體驗?
4、這些觀點道理,以我的需求,能變成自己的東西嗎?
5、這些觀點道理,實踐之后,能給我?guī)矶啻蟮睦妫?/b>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讀到這里,認為我讀書有些功利化了,讀書就是讀書,是為了陶冶情操,干嘛提到利益?
然而,你要明白的是,我說利益,沒有不對。你說陶冶情操,它也是一種利益,不是嗎?利益不一定只是物質(zhì)層面的金錢這些,也包括精神層面、心靈層面。而陶冶情操,屬于精神層面的既得利益。
況且,你耗費幾年十幾年甚至大半生,讀了那么多書,懂得那么多道理,卻沒有從中有相匹配的益處,沒有變現(xiàn)成滋養(yǎng)你生命能量、提升你生活品質(zhì)的東西,你認為,值得嗎?或者,有意思嗎?反正,當我覺得讀書這件事兒不值得,也沒意思時,我是沒心思繼續(xù)做下去的。
再說咯,看著別人讀書不多,懂的道理也沒你多,卻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而你無論怎樣努力,仍然一塌糊涂地生活著,你不難受嗎?
所以,不要讀死書,不要做書的奴隸、別人人生信念的奴隸,別人生命體驗的奴隸。
一旦如此,你就活成了被別人的思想、信念、體驗等包裝的自己,卻唯獨,沒有活成你自己的樣子。
那么,如何避免讀死書,死讀書?如何避開讀了那么多書、懂得那么多道理,卻仍然得不到利益和被滋養(yǎng)的這個害人不淺的深坑呢?
1、客觀的去看書中的內(nèi)容。
不是不允許你有情緒,被書中的某些內(nèi)容引發(fā)自身的情緒,這個沒毛病,關鍵在于,你能不能即使有情緒,也可以跳脫出來去讀書?
換句話說,就是你有兩個你,一個是有情緒的那個你,正在被書中的某段內(nèi)容所影響,或者消沉或者低落或者興奮或者豪情萬丈或是憤怒。
你就允許這個受到影響有情緒的你,存在于這一刻。然后,你再塑造一個覺者、或者叫觀察者,繼續(xù)客觀地、不帶情緒的去讀剩下的內(nèi)容,同時,覺察并觀照那個有情緒的你,其情緒及身體產(chǎn)生的非常微妙的變化。
這里提到了身體,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身體也會有所感應并作出回應,只是你太久沒有關心過你的身體,太久沒有去感受你的身體,你好像已經(jīng)感受不到有情緒時,身體上的種種變化和感覺了。
所以,除了觀照及覺察你的情緒,也要同時體察和覺知你身體上的感受及變化。
2、看的過程中,記下你的疑惑。
記下來之后,你要做的,第一就是反復思考前面提到的那五個問題;第二就是,去體驗或?qū)嵺`一二,來驗證一下這個困惑,是不是真的難以破解或根本不存在。
其實,所有的答案,都在你內(nèi)。當年我讀了近三百本靈性書籍,所有疑問都沒地方問去,全部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實踐,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所以,很多人說沒有多余的錢參加一些靈性成長或其他課程,錯失了學習的機會。我就嗤之以鼻,這完全是借口,是借口,是借口。
為什么當時我可以讀近三百本書籍來學習靈性成長及自我療愈?就是因為我沒錢,我賺的那點錢,只夠家庭日常生活所用,好不容易有一點點余額,我得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畢竟,那時候孩子還小,怎么著,也得留點過河錢。
可是,我又特別需要療愈自己,突破困境,換種活法來度過后半生。我不想再像過去那些年,活得特么的憋屈、又極其的痛苦。
因此,我以讀書這種最實惠的學習方法,開啟了自我療愈和心靈成長之旅。
直到后來,終于有了機會,認識了一位導師,跟著他專業(yè)學習了一年,之后,從專職網(wǎng)絡寫手,轉(zhuǎn)型做了身心靈療愈師,這一做,就是四年多。
嗯,我又跑題了,我想表達的是,沒錢上課不是問題,讀書不是問題,問題在于,你怎么讀書,如何從讀書中收獲你要的。
而不是,讀著書,雖然懂了很多道理,卻成了書的奴隸、成了被別人觀念、思想包裝的自己。如果把書讀死了,不如去跑步,或者,干脆挺尸躺著玩手機算了。
3、看完書,懂了道理之后,全部丟掉。
如果你抱著書中的理念、書中學來的道理,回到你的生活中,你就永遠是書的奴隸,是被別人包裝出來的自己,你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一個沒有獨立思想、觀念的人,也不可能活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更不會找回真實的自我。所以,你在讀完書,也進行了一陣子的思考和實踐,你就要丟掉書中的觀點及道理,讓它們被封凍一段時日。
說不上什么時候,這些被封凍的觀點和道理,會因為你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件事情,而再次清晰地呈現(xiàn)于腦海中。
那如果這些觀點和道理,能夠立馬為你所用,你就是真的學到用到了。用了幾次之后,你會慢慢地、不自覺地對這些觀點和道理,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細微的調(diào)整,使其逐漸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這個時候,你讀過的書、懂的道理,就變成了滋養(yǎng)你生命的財富。
對,我說的是財富,那這個財富,一方面指精神及心靈上的,一方面是指金錢這個物質(zhì)層面。
換種說法就是,你已經(jīng)通過讀書,開啟了你內(nèi)在的智慧和力量,能夠獨立應對生活種種,并將人生經(jīng)營成,完全具有自己獨特不凡品質(zhì)的色彩。
最后,送大家三段話:
1、所有的大神,能否經(jīng)得起檢驗,最好的辦法,不是看他講了多少道理,而是看他都在做什么。
這個世界是非常殘酷無情的,不會在乎你說過什么,而是看你做過什么。你講了那么多道理,也不見得是活得明白、活得好的那一個。
2、沒有通過實踐和體驗得來的疑問,都是耍流氓。
你有疑問沒關系,但很多人,一有疑問,馬上百度,馬上東問西問,就是不去自己思考,也懶得依靠自己的實踐和體驗去找出答案。
有句話不是說過嘛,直接給你答案,印象不深刻。所以,你懂的很多道理,只是當時懂了,只是頭腦明白了而已。你沒有實踐過、驗證過,怎么可能真正深入你心,變成心知道,心懂得呢?
凡是頭腦知道而不是心知道的,都不能變成滋養(yǎng)你生命的財富。
3、書中大部分觀點、道理,是在作者的生命體驗中得出來的,不一定適合你。
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閱歷,使命都不同啊。所以,思考和論證某個觀點,一定要在特定的環(huán)境背景下去思考和論證。
比如,一個受過性侵的人,和沒有受過這方面?zhèn)Φ娜耍瑢Υ齼尚郧楦械捏w驗就不可能相同。
切記,不是所有的觀點和道理,你都要拿來思考和論證的,只取自己最需要,對自己最有營養(yǎng)的那部分就夠啦。
即使讀《道德經(jīng)》、《論語》、佛家這些圣賢書,也要獨立思考,進行實踐和體驗,才能學到真知。
文/費漠塵,針對文中的闡述及解析,屬個人觀點與感悟,不喜繞行,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
更多原創(chuàng)文集,歡迎閱讀和收藏:
塵鎖紅樓(此文集收錄漠塵關于紅樓夢系列解讀文章)
塵鎖西游(此文集收錄漠塵關于西游記系列解讀文章)
讀金瓶梅(此文集收錄漠塵關于金瓶梅系列解讀文章)
塵夢無痕(此文集收錄歷史故事及歷史人物解讀文章)
塵夢留痕(此文集收錄漠塵古詩詞及民國人物解讀文章)
塵眼世間(此文集收錄兩性情感、愛情故事及各類雜文)
寫作讀書(此文集收錄寫作技巧分享及推薦書籍讀書感悟)
蓮心無塵(此文集收錄漠塵的畫作、詩歌及美食等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