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移動CEO傅盛,將人的認知分為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其中大多數人都是處于第一個階段,自認為自己知道,而我為了警醒自己,把《三體》中的那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2016年被視為知識付費的爆發,同時也反映出一類人的焦慮,而這類人大多則是傅盛認為的第二類,知道自己不知道,我恰好屬于其中。我們突然發現原來有這么好的文章,這么好的公眾號,這么好的書,此前居然不知道,然后開始瘋狂的訂閱關注購買,去學習;突然轉頭發現,想學的實在太多,而感覺近段時間已經學了很多,卻無絲毫沉淀,不禁更加的焦慮起來。
抓住核心
今天我朋友來家里找我的時候,看到我在學數據爬蟲的課,覺得非常奇怪,問我學這個干嘛,我突然反應過來我去學這個東西,真的很雞肋,因為我即使學會了,也不需要自己用啊,找個產品運營的同學就可以解決了。而我應該將時間花在更加有價值的事情上,比如從事的校園市場做更加深入的分析,而不是浮在表面。
我們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花了很多時間學的技能,其實很多時候并無必要,我們只需把專業上的事情做深就好。網上有很多好的內容,以及各類付費訂閱的欄目,我們只需找到,當下對于我們最為需要的,其他一切與我們無關。比如我喜歡的得到app,上面有些欄目是關于給小孩子的自然科學課,那講的不管多好,也不適合當下的我。
學習這件事情就跟減肥一樣,極其的反人性,另外還有個共同點,則是無法立刻看到效果。我一個好朋友對我不斷的減肥失敗無法理解,認為我每天寫文章這件事都能堅持下來,為何減肥不行。其實很關鍵一點則是寫作有立刻帶來的成就感,文章一寫完,一經發布,立刻可以看到閱讀、點贊、評論;而減肥一天運動后,則看不出體重有任何變化,無法帶來立刻的快感,自然難以堅持。
而在職業技能上的學習,則往往可以讓我們直接感受到變化,于是學起來相對更易于堅持。比如學PPT這件事,很多大學生都不以為然,只是會簡單操作,就敢在簡歷里寫熟練運用各項辦公軟件,可是真的進入職場后,卻開始自己的做的實在太差,于是去報班學習PPT,學了一節課后做出來的東西,立刻就不同了,于是對PPT的學習激情滿滿。
連“學習”這件反人性的事情,都可以如此。可見我們一定要找到當下自身最為需要的,這樣做起來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和耐力。
樹立格局
我喜歡看雞湯的文章,并且看完后真的會那樣去做,雖然我知道無法像雞湯文里的人那樣,最后如何如何,可當一段時間后回頭看看自己,真的變化還是不小的,畢竟成功的具有偶然性的,而努力只是把偶然性提升。看透這點,我也就不會再糾結短期內必定帶來的變化。
回到現實,我認識很多農村的大學生,真的不是他們不努力,但人的意識很大程度上是由物質決定的,不是窮人不思考、不努力,而是生活的窘迫讓他們自顧不暇。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大學生還是少做點兼職吧,可真的是有些學生,不做兼職,可能明年就沒有錢來交學費,這就是現實。我之前在廣州創業的時候,住在城中村里,晚上看到各類加班回來的人,他們難道不想詩和遠方嗎?可現實是下個月又要交房租了,一次交三個月可是不少錢呢。
由此階層固化其實并不恐怖,真正恐怖的是內心的絕望和無力感。可談到固化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超過美國的,并且歐美有諸多兩三百年的大家族,但美國每年仍有18%的大學生沖出牢籠,打入中產階級的城堡。可見每個人都有著改變命運的機會,為何那個人不能是你我。
我曾看過一個故事,媽媽帶著幾歲的女兒逛街,回來后女兒畫了幅畫《陪媽媽逛街》,媽媽一看傻眼了,女兒的畫上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只有一個又一根奇怪的柱子。看了半天,媽媽才醒悟過來,女兒畫的,原來是一條條人腿。因為女兒矮,看不到商廈車流,只看到無數成年人的大腿遮擋住了視線。可見不同認知高度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另外昨天的文章里,提到的是百度前副總裁李明遠的分享,其年紀輕輕就能達到高位,而有些同齡人卻只能不斷做著重復性的工作,這一切都是格局不同。不管眼前多么的艱難,請努力讓自己站在一個更高的格局上,看待所做的事物,或許當下的一些困惑,就不再是困惑。
我正在看的《窮查理寶典》中有一句話,“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好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當我們想要升職加薪的時候,不妨先看看想要的那個職位,需要做到哪些事情,自己是否能勝任。而大學生不妨提前看看,心儀的職位,需要做哪些事情,而自己是否已經學會。不管當下如何,一定讓自己的格局超越目前處于的層次,這樣不僅避免了焦慮,以后的發展也水到渠成。
破除迷茫和焦慮,快速奏效治標的方法,找到當下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事,努力做好這件事;而治本的方法,一定是讓不斷提高自己的格局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