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絕不會溫柔的對待犯下過錯的人。那些曾經腦袋被門夾了犯下的錯,最后都會交付給時間。篩出虛妄,留下真實。
有那么一段時間特別討厭自己,也大概是從那時候起,我慢慢發現了自己身上的某些隱藏屬性。深度依賴他人,并且討厭分離。那時候,我總希望自己在別人心里是獨一無二的。于是,每一段人際關系都奮力地付出。為的是獨占那份自以為是的存在感,當然也特別希望彼此溝通的狀態,如同我預期的那般——鮮活分明。
可我忘了,過分的期待和在意,最后往往事與愿違。因為那一份期許對有些朋友而言,實在太重。重到他們與我相處,就像是在一個從未系統鍛煉的人,頭一次跑萬米馬拉松。剛開始的滿腔熱血終將退卻,到最后,大家不約而同地落荒而逃是最自然的結局。過去我那些把小事放大化的矯情,點燃了一些不必要的爭端。現在回頭看,有些許歉疚,對朋友,也對自己。
老師過去經常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那時候并沒有把這句話當回事。如今才發現,只要把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做好,自然可以連貫成一道完美的弧線。“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那些所謂一往無前的勇氣大多是從自信中來,而自信這東西得從成功的事情發展而來。不過奇妙的是,成功的事情多半是從失敗的經驗累積而成。所以,生活并非要時時閃耀雷鳴,它其實細細密密。如果我們有著自己的小針腳,就能縫合上平日的聒噪惶恐,枕著一夜的美夢迎接新一天的生活。
當然,任何無法量化以及不設時限的目標都是耍流氓。沒有錢的詩和遠方,那可能更像是乞討著去流浪。其中苦楚,并不是朋友圈曬圖文、秀優越能填補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空虛。畢竟,最后人還是得跟自己坦誠相待,而“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先前是身無饑寒,父母未曾虧我。爾后是人無長進,我何以對父母的良心責問。
正因為時間是猝不及防的東西,歲月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行。我們還是要像三毛那樣,時常對自己說,“請你,擔負起對自己的責任來,不但是活著就算了,更要活得熱烈而起勁,不要懦弱,更不要別人太多的指引。每一天,活得踏實,將份內的工作,做得盡自己能力之內的完美,就無愧于天地。”在明天會更好之前,先把今天真的過好。
眼下市面上哪哪都是的成功學書籍,林林總總,歸根結底無非都是在講同一句話:只要你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而絕大多數人不能成功,其實并不是都想著不勞而獲。我們知道努力對改變自己處境的重要性,只是努力程度跟那些仰望的對象有高下之分。而且人在方向上覺醒的早晚,也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所需努力的不同強度。這就像一個好的故事過去是從“主題、結構、細節、節奏”去貫通,而現在已經轉向“懸念、角色、沖突、細節”。面對時時發生的沖突變化,如何秉持那一份不二真心,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努力成為自己最喜歡的那種人,就算不成功,至少會喜歡那樣真實努力的自己。活著當下,樂于生活。亦如席慕蓉詩云,“風霜還不曾來侵蝕/秋雨還未滴落/青澀的季節又已離我遠去/我已亭亭/不憂/亦不懼/現在/正是/最美麗的時刻。”
真的,慢一點也沒關系。現在,正是最美麗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