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帶著嘟嘟繞著小區跑了一圈,又走到了那片小花園地帶,今天首先映入眼簾是一大片紅艷艷的木芙蓉。木芙蓉花一般都是朝開暮謝,人們形容其“曉妝如玉暮如霞”,謂之“醉木芙蓉”。
我們這兒稱木芙蓉為端午花,那是因為端午前后,此花開得燦爛,與端午節氣想接。端午花生命力很旺盛,不用精心呵護,只需給它一塊可以生根的地方,平時的陽光雨水就可以讓它蓬勃生長。農村里此花隨處可見,菜園里,家門口,小河邊,甚至田埂上,可能它跟蒲公英的種子傳播一樣,風吹到哪兒就在哪兒安家。每到傍晚跟著媽媽去菜地上澆水,那一片片的端午花與天空染紅了晚霞相映襯,美麗極了。
我記憶中的端午節,是很溫馨的一個傳統節日。那時候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只知道端午節有粽子吃,有難得一見的豐盛的十二紅菜肴,有五彩的百索子,有兜著咸鴨蛋的蛋絡子……
孩子手腕系“百索子”
端午節這天母親要給孩子的手腕系上五色絲線編成的“百索子”,用來避邪護身。老話說:“六月六,百索子拋上屋。”是說孩子系的“百索子” ,要等到農歷六月初六,才可不系。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因為覺得百索子特別好看,每年端午節飯還沒吃完,就纏著母親給我們系在手腕上,然后蹦蹦跳跳地出門找小伙伴們炫耀去了。
蛋絡子
端午節,小孩的脖子上掛著母親用彩線編成的網兜,網兜里裝著煮熟的綠殼子咸鴨蛋,我們叫它蛋絡子。因為咸鴨蛋黃有如夕陽般紅,所以,寓意孩子日后的生活紅紅火火。那個時候如果沒有咸鴨蛋,就用家里的土雞蛋跟粽子一起下鍋煮,味道比平時的清水煮雞蛋要香得多。
端午節的盛宴“十二紅”
“十二紅”,寓意今后生活紅紅火火。十二種菜中有:炒紅莧菜、拌萵苣、拌涼粉,鹽水毛豆、拌黃瓜、糖漬西紅柿、炒河蝦、紅燒肉等等。那個時候沒條件買肉和蝦的,就用紅莧菜和韭菜一起炒,韭菜意“九”菜,十二紅就容易湊成數了。菜雖少,但節日的氣氛依然濃厚,一家人圍著桌子,吃著笑著,其樂融融。
粽子香,香廚房
端午節的前兩天,我們這里家家用長在湖邊或小河邊的蘆葉——粽箬葉子,用翠綠的粽箬葉子把雪白的糯米裹成粽子。小時候小伙伴們經常結伴找到蘆葉生長的小河邊采粽葉。記得有一次,我看到寬大的粽葉上盤著一條水蛇,嚇得哇哇大叫,以后再也不敢去采粽葉了。
粽子裹好后,每兩只聯結在一體成為一對。端午節那天,一大早,父母就在灶堂里燃起了柴火,最大一口鍋放大半鍋水再放粽子,還有咸鴨蛋咸雞蛋一起下鍋,等到干柴火燒完,剩下的余火慢慢把粽子煮熟,中午回來老遠就能聞到陣陣誘人的粽葉清香。
我母親是不會裹粽子的,每到端午節前一兩天,父母就準備好了食材請鄰居們裹,最后留點裹好的粽子給人家以表謝意。端午節經常又與農忙沖突,那個時候家里農田多,父母起早貪黑,不是忙收麥就是忙插秧,一天累下來已是精疲力盡。但他們還是抽出時間給孩子們過一個隆重的端午節,看著孩子們吃著香甜的粽子,系上漂亮的百索子,脖子上掛著咸鴨蛋,他們會由衷地露出幸福的笑臉。
過去的端午雖苦猶甜。后天又是一年端午節,還是老規矩,趁雙親健在,陪著他們,陪著家人,享受節日的溫馨,享受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