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不知不覺,又是一年端午時。關于端午,最忘不掉的還是童年里那飄滿粽香與艾香的端午,如今再回想,亦是幾多歡樂幾多情。
小時候,市場上賣粽子的商販還不多,不到端午節吃粽子的人也極其少,因此,我一般只有在端午節才能吃上自家包的粽子。每到端午節時,母親便會早早地準備好米、白糖、粽葉、紅棗……時間差不多時,母親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嫻熟地將粽葉卷成漏斗狀,隨即放一勺米,兩粒紅棗,又放一勺米,用剩余的粽葉包住,最后拿起一根細線把它扎好,一個粽子就包成了。鐘表的指針不疾不徐地走著,屋子里也漸漸溢滿了粽香。在我眼巴巴地注視下,母親終于揭開鍋蓋,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打開,等熱氣散的差不多了,咬一口含在嘴里,軟軟的,甜甜的,是粽香的味道。
小時候,端午節來臨,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掛起青青的艾葉來驅邪祈福。我們幾個孩子三五成群,興致勃勃地向田野前進,向溝邊進軍,把那一簇簇綠色青翠的散發著草木清香的艾葉菖蒲采下來,順手用一根青藤綁起來,扎成一小捆,帶著滿滿的成就感往家走。村里有一個獨居的老人,幾個人路過他家門前,就會自發地拿出幾株艾草,放到他的院子里。當時還不懂得什么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是喜歡老人那慈祥的笑容。到了晚上,母親便會把剩余的艾草放在鍋里加水煮開,用來給我們兄妹三人洗澡以驅邪。
小時候,每到吃粽子時,都會習慣性地去問爺爺,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呢?爺爺便會無奈地摸摸我的頭,又開始重復講著去年端午給我講的故事:“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后來到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書里面有一篇名叫《賽龍舟》的文章,課文里引用了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自此便決定長大一定要去親身觀看詩中描繪的龍舟競渡的壯景。
時光荏苒,歲月枯榮,花開一季又一季,轉眼我也已經長大。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我卻再難有小時候對端午的期待之情。大多超市一年四季都會賣粽子,大多戶人家都開始去買超市里買包好的粽子,可是,粽子雖然好看又好吃,我卻吃不出小時候的幸福味道。也不再是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會插艾葉,艾草一直在溝邊生長著,去采艾草的人卻越來越少了。與吃粽子有關的典故,人只知道它與屈原有關,至于屈原何許人也,并不是十分清楚,有人只惦記著吃粽子,卻不了解為什么要吃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時,吃粽子時卻猛然間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將端午這一擁有2500年歷史的傳統節日簡單地與“粽子節”畫上等號,不識菖蒲、艾條模樣,不知節日背后的文化意蘊,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要反思:我們是怎樣理解端午節,我們對端午節了解有多少?
又是一年端午時,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記得來時路,不忘夢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