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第九章)—“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在上一章中我們了解導致意志力傳染的生理及心里方面的原因,在這一章作者又向我們揭示了“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可能都遇到過一種情況就是我們想盡辦法想要去忘掉或是不去想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就會越忘不掉,越去想。就比如一部你很喜歡看的電影上映了,但你今天很忙沒時間去看,你會告訴自己明天再看,但自己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去想。

這難道不諷刺么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了這么個實驗。他告訴學生不要去想去白熊,當學生不斷的想到白熊時,教授要求他們去想點別的,但結果卻適得其反。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時,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思想時想的更多。這個效應在人處于緊張或疲勞狀態時更為嚴重。這個效應就是“諷刺性反彈”,當人們試圖擺脫某種想法時,它回馬上反彈回來。

壓抑想法往往行不通

心理學家韋格納認為,當我們想要擺脫某種想法時,我們出觸發大腦中的“不要去想”這個指令。大腦把這個指令分為兩部分,分別由兩個不同系統去執行,大腦一部分負責將人的注意力從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開,大腦的另一部分負責尋找證據,證明你沒去想、沒去感覺去做的事。這兩個過程分別被稱為“操作”和“監控”。操作和監控必須相輔相成,如果操作減弱了,那么監控就會成為自控的噩夢。

接受自我

諷刺性反彈會讓我們去想我們克制自己不想去想的事情。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韋格納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解決方法,那就是放棄自控,當人們不再試圖去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現的想法和情緒時,反而會減少想起它的可能性。比如在演講前屬于壓抑自己的恐懼導致自己更加緊張。但問題來了,我們這么做并沒有做到“避開煩惱”,我們并沒有消除掉這些不好的想法。 為了排除掉這些不好的想法,我們應該與這些想法和平相處而不是將它們推到一邊,怎么說呢。有的時候我們大腦中會突然想起一件事情,它會吸引你的注意力,這件事可能一點也不重要, 但自己卻無法避免不去想它,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感受自己的呼氣和吸氣,把這個想法和感覺當作是飄過腦海和身體的浮云,我們無須讓這些想法離開,只需要保持呼吸的感覺。也就是說當一個想法出現而我們卻不想去想它時,我們不要壓抑自己的想法,接受他的存在,但不要相信他,我們只需要告訴自己,這些想法總是來來去去。我們無法控制會出現的想法,但我們可以做到不去接受他的內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