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本杰明·富蘭克林
2.?將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夠收到奇效。我認為生活就像比賽也充滿了競爭,我們要讓那些最有能力和最愿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發揮最大的作用。如果你們想要獲得非常高的成就,你們就必須成為那樣的人。
3.?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有一種盡快作出決定,以此消除懷疑的傾向。
4. 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本杰明·富蘭克林原本是費城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當時他想得到某個重要人物的垂青,于是經常設法請那個人幫他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忙,比如說借一本書給他之類的。從那以后,那個大人物就更加欣賞和信任富蘭克林了,因為一個不值得欣賞、不值得信任的富蘭克林與他借書給富蘭克林的行為中暗示的贊許并不一致。……如果有個人受到操控,故意不停地去傷害另外一個人,那么他就會傾向于貶低甚至憎恨那個人。
5. 回饋傾向。人類和螞蟻的歷史給我們的啟發是:(1)大自然并沒有普遍的法則使得物種內部以德報怨的行為能夠推動物種的繁榮;(2)如果一個國家對外交往時放棄以牙還牙的做法,這個國家是否有好的前景是不確定的;(3)如果國與國之間都認為以德報怨是最好的相處之道,那么人類的文化將要承擔極大的重任,因為人類的基因是幫不上多少忙的了。當然,以德報德的心理傾向也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它有時能夠扭轉以牙還牙的局面。與其他心理傾向和人類翻跟斗的能力相同,回饋傾向很大程度上是在潛意識層面發揮作用的。所以有些人能夠把這種傾向變成強大的力量,用來誤導他人。這種情況一直都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