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著無事看了一眼報紙的文化版,有一個詞有點醒目,作者在描寫身后小孩子因為第一次坐飛機時大呼小叫,作者描寫道“他們肯定是沒有見過世面的階層”。
階層兩個字,有點傷害,三十好幾了,我也沒坐過一次飛機,的確也沒見過什么世面。階層這個詞看不見摸不著,確是最傷自尊的。這代表了不管你如何的努力,你只屬于這個階層,先天決定,出生決定,你無法改變,時間長了還會變的麻木不仁,無心上進,階層決定了你的眼界,你以后的社會地位,多么悲慘的事實。有篇文章說,階層的區別從小學生就能看出了,某市重點小說的學生寧愿不吃中午飯,也要趕著上課,而一個貧困地區的小學生,卻要求11點結束課程,因為要回學校吃免費的午餐。作者說這就是差距,以后這些孩子的眼界跟發展,也絕對不在一個層次。
盡管,新中國已經成立六十多年,階層這個詞還是不免讓人回到解放前,回到那個人要分三六九等的時代。很無奈,出生就決定了的眼界與階層,無力改變。你可以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的更好一點,但是跨越階層可能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而且幾乎是不可能的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無產階級這個詞鼓舞了成千上成萬的群眾,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的社會地位空前的很高,那是特定歷史時期。現在,農民階級的生活比舊時代改善了很多,但依舊沒有逆襲的跡象。工人階層自下崗大潮后已經不是一個特定的階級了。階級這個詞越來越被貧富差距代替了。而且即使在同一階層內,也是分上中下的。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孩子上學可以有學區房,可以報有益的課外興趣班,可以出去開闊眼界,條件不好的,只按規定上普通的學校。按部就班地成長,等他們長大了也會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另一半,按部就班地重復著一代代階層該做的事。
大部分人生活在同一個階層,其中有些條件好的,有些不好的,但終歸成功跳躍上一階層的人為數不多,沒有大的社會變動,后天的奇跡旅程,不可能使一大批人成功擺脫出生的階層。實際上,能說出階層這個詞的人,必定心理還是存在隱性優越感的,有種居高臨下,眺望眾生的感覺,覺得可以看穿低一級別人的思維與行動。
悲催的是,你我大部分人是這蕓蕓眾生的小老百姓,是這個社會里特定的那個階層的人,不管在小城市身揣1000元睡到自然醒,還是北上廣月薪幾萬還是無房無戶的外地人,沒有什么不對,只有自己的選擇,等你在大城市奮斗幾十年后,扎穩腳根后,你的下一代,面對小城市里的同齡人,或許心里上會有一絲的優越感吧。
優越感這個感覺是需要有的,可以激人上進,又可以安慰人心。哪怕取得一點點的成就,心理也會產生妙不可言的心理變化。既然我們大部分突破不了階層,起碼我們可以努力的提升了經濟條件,經濟條件決定了社會地位,決定你心理的優越感有多少,在你面前有優越感的人,必定有超越你能力的地方,或許是原生家庭的積累,或許是后天的努力與上進。讓我們一直走在追尋優越感的路上,多年以后說不定,你也能笑著跟別人說,以前我也過的是那種苦逼的日子,也沒坐過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