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共約2500字,
閱讀時長3分鐘,
你將了解到如下內容:
一個概念:熵增
一個用途:解釋為什么成長本質上是要去做“逆人性,反本能”的事情
一個方法:如何看待苦難
熵增
高中物理化學的時候,我們其實都學過這個概念,不過想必都還給老師了吧。
之前我也忘記了,畢竟大學沒選理科。后來在吳伯凡和梁冬的《冬吳相對論》中,他們重新介紹了熵的含義:
熵:混亂的程度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原理:
熵增:一個系統,在沒有外力做功的情況下,自然演化過程必然是趨于低有序度(混亂)的方向。
因此,熵增也可以被描述為,混亂程度增加。
無論是宏大的宇宙,還是微小的個體,都逃不出這個規律。
在一派科學家看來,宇宙的演化是從奇點開始,通過大爆炸演變至現在的狀態,并且還有不斷膨脹的趨勢。從緊密的奇點開始,宇宙不斷膨脹,正是從一個高度有序向混亂的演變過程。
生物個體的演變也符合這個規律。以人為例,從單個的受精細胞開始,到細胞不斷分化分裂形成我們現在的狀態,再到不斷衰老,機體紊亂,最后埋入黃土,被細胞細菌分解,人的機體演化從一個高度聯系的細胞系統,最終變成了被細菌分解后毫無關聯的化學成分。
熵增作用不僅限于此 ,宇宙和生物都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系統,而熵增的規律甚至可以適用于無形的系統。
我們身邊的組織就是這樣的一個無形的系統。
組織,也就平時所說的商業組織和非商業組織等,他們都無法逃離熵增原理的詛咒。只要組織不斷壯大發展,則必然趨于混亂和無序,我們常說的大企業病和官僚主義就是這樣來的。
成長
知道了這個概念之后對生活有什么用?
在說明熵增原理的用處之前,我們先談談對待知識的觀念。
我永遠都記得在高一的一節數學課上,我們班有一位同學說過這樣的話:
“
學三角函數有個毛用,
我買菜的時候用得上這些嗎?
”
高一的時候認為這句話講得頗為深刻,一針見血地揭露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吹響了中國教育改革的號角啊!【笑】
多年以后不斷回響,多次思考,對這種看法的態度已經和當初截然不同。
在我看來,知識總歸是有用的,用途可以是下面三種:
基礎知識:
學習別的知識技能之前的必備知識。要掌握買菜這個技能,總得先學會數學(至少也要會數手指吧)。
直接對口的知識:
一些職業對口度高,可以用來解決當前遇到的難題的知識。比如建筑工程師學習力學知識。
用于類比的知識:
高中生物學了“濃度過高的生長素對于植物根部生長的抑制作用”,我們類比印證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知道了熵增原理,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總是需要去努力奮斗。
沒有外力做功的系統是趨于混亂的。
組織沒有通過外力管理,必定淪為散沙毫無效率。
生活沒有經過外力做功,終將混沌不堪一事無成。
這個外力其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努力奮斗。
奮斗是很苦的,在更多的時候看來,是被認為是一種“逆人性”事情,沒有任何一個人,天生就喜歡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一系列奮斗的時間集。努力奮斗在多數人的眼中看來,被認為是艱苦的,不好受的,而成長也同樣是這么一個“逆人性”的過程。我們在成長的路上越走越快,就離我們幼時孩童的本能越來越遠。
成長之所以艱難,不好受,其實是因為這是在用外力自己這個正在熵增的系統做功啊!我們在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個系統的自然演進過程啊!這能不艱難嗎。
如果我們順應本能,選擇不去遭受這些苦難呢?
本能當然有它的好處。
人類經歷長期演化而形成本能有它的好處,它建立了一套黑箱機制,幫助我們高效決策,節約成本。
但是我們在擁抱本能的時候應該還要思考一下兩個問題:
1.本能終將帶我們到何方?
如果本能的終點和系統的演化是一致的,都是熵增,那我們是否還選擇跟隨著它?
2.如果本能是所有人類的通性,那我們比別人有什么優勢?
大家都選擇運用本能,在某種意義而言,本能將變得毫無價值,因為這樣的個體在群體中沒有區別度,也無競爭優勢可言。
于是,通常意義被我們認為優秀的人,都毫不猶豫地選擇去做“逆人性”、“反本能”事情。
他們刻苦勤勞,不畏艱難——做著一些別人不情愿做、看似違背人性的事情。
他們想問題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不在跟隨常人的本能式思考。
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希望努力去通過外力做功,延緩減慢他們人生熵增的進程罷了。沒錯,只是延緩而已,但是已經很足夠了。
所以說,在某種意義而言,真正的成長,就是通過艱苦拼搏這種“逆人性、反本能”的形式的外力在做功,來試圖抵御和延緩人生熵增的進程。
苦難
如果我們選擇成長,苦難是必將需要承受的,因為這種苦難源于我們在對抗熵增。
西部世界最后一集中,Dr.Ford對機器人(片中稱作host)Bernard說,只有經受苦難,去經歷那些你所不愿承受的痛苦,機器人才能夠覺醒。
其實人何嘗不是這樣。歡愉之時,誰會閑著去思考、去精進、去了解自己。只有在遭受苦難之時,我們才會被迫反思過去,叩問自己的靈魂,重新認識自我,并在這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中得以真正的成長。這個過程其實與他們(hosts)似乎有許多相似之處。
如果苦難是成長的畢竟之路,那整個人生是否就就充滿了悲觀氣息?常有人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仿佛苦難塞滿了生活的全部。
我們其實都有體會過,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成功)是有多么艱難,而要“做爛”一件事情(失敗)卻難以置信的簡單。因為事情本身就符合熵增定律的啊,做成一件事情其實就是在把一個混亂的系統變得有序。
如果我們有所追求,希望自己能做成一些事情,那所謂的不如意之事,都只不過是因為我們在不斷追求進步和成長必然遇到的罷。
之所以需要面對苦難,是因為我們有所追求。
《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的最終決戰中,程序Smith對救世主說了這樣一句話: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end.
生命的目的就是死亡。
其實他只不過是在陳述一個事實,生命的終點是死亡。但是他沒有陳述另外一個事實,生命的過程是一場旅途。如果從整個生命的長度來看,其實苦難,不過只是旅途中的一景而已,也并沒有什么大不了吧。
讀完這篇關于熵增、成長和苦難的文章,希望大家在面對逆境時,想到的不僅僅是苦難,還有是苦難背后的成長。
主動選擇成長,主動擁抱苦難。
本文非科學類文章,僅陳述個人看法,若要任何科學原理描述上的偏差,歡迎在后臺指出。
參考資料:
1. 吳伯凡的得到專欄《伯凡日知錄》
2.《冬吳相對論》
3.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