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寫得好的美食類隨筆,總是很愉悅的,只要不在深夜。
《旅行者的早晨》最初吸引我的一是仿佛童話插圖一般的小女孩和熊的封面,二是看起來介紹的是我十分陌生有很有興趣的俄羅斯美食。
而對于作者的不了解,讓我想當然地以為,這會是一個年輕的日本姑娘一邊旅行嘗遍各國美食一邊寫下的。
看完不由得為自己的想當然感到不好意思。
米原萬里出生于1950年,2006 年去世。小時候和父母在布拉格居住,后從事俄語翻譯與寫作。
書中主要部分分為講俄國料理的第一樂章,講童話傳說神話相關料理的第二樂章以及和從料理看到的生活日常與人的關系的第三樂章。
開頭是“序曲”,中間插入“中場休息”和“間奏曲”。
每章開頭還會配上一小段食物相關的笑話或諺語。
雖然和我最初想的想去甚遠,一篇篇看下來,也忍不住為她對食物的熱情和愛還有執著所折服。
在這之前,食物相關的散文我只喜歡汪曾祺的。
和汪老那仿佛鄰居家大爺喝著茶搖著蒲扇一邊和你說起面前這碟子涼菜的風味來歷不同,米原萬里她是異鄉人寫異鄉風物,又有不同的味道。
印象最深是《土耳其蜜糖的版圖》。她在布拉格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第一次吃到土耳其蜜糖,大贊好吃,蘇聯同學表示哈爾瓦比它好吃一百倍。在萬里的央求下,同學再回來時果然帶了一個小藍罐來——“形狀和大小與裝鞋油的罐子差不多”——里面是蜜糖色米糊狀的東西,只夠每人吃一小口。至于其味道,書中這么形容——
“豈止是好吃,人生中第一次吃到這么美味的糖果。確實比土耳其蜜糖好吃一百倍,但我覺得做法應該是一樣的。明明是第一次吃,心里卻涌上一種勢不可擋的懷念之情。將嘴里的東西嚼碎的那一瞬間,許多種堅果、蜂蜜以及香辛料的滋味奔涌而出,混為一體。”
以至于在此后的二十年里,萬里一直沒有放棄找到和當初品嘗的哈爾瓦味道一模一樣的哈爾瓦。雖然一次次失望,學到各種近似者的食譜,但是也始終沒有放棄。終于之后在波赫列布金的《料理藝術大辭典(附菜譜)》一書中查到翔實的資料。關于哈爾瓦的起源傳承,以及手工與工廠制品之間的天壤之別。
米原萬里對美食的執念不可謂不深了。也能看出正宗的哈爾瓦在她心中是有多么好吃了。
(我看完這篇,忍不住淘寶搜了下,只有一家賣哈爾瓦,俄羅斯產,毫無疑問是工廠生產。評論里有個買家留言道:“看了《旅行者的早餐》才想買來試試的,味道普通。”)
不過“第三樂章”才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民以食為天“雖然是中國的諺語,但是我認為,食物在任何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地區中都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種植出不同的作物,繼而在漫長的歲月里又發展出完全不同的飲食文化。
而人和食物的關系,也早已變得復雜許多。
例如《未知的食物》這篇中,通過在就餐時觀察對方的飲食習慣,能看出你和這個人合不合拍。
”結婚后兩個人每天都要一起吃飯,如果介意這些地方,肯定堅持不了太久。“
另外,也能通過一個人對第一次見到的食物的態度,能看出他的開放程度。書中是以蘇聯時期的三位領導人舉例,感覺也是很有說服力。
思鄉也常常與食物有關。
人有五感,而一份菜肴,基本能調動人的所有感官,因此在記憶中能停留的時間也最久,回憶起來,也是最鮮活。
人在異鄉,時間不長還好,呆久了,便十分想念家鄉美食,如果身處氣候條件惡劣的環境之下自然更不必說。
《西伯利亞的壽司》中,萬里和一支采訪隊伍在零下五十度的西伯利亞呆了一個月。她和同事都十分想吃壽司,于是提議玩起了開壽司店的游戲。兩個月后,他們回到東京,吃到真正的壽司,卻又忍不住感嘆——“果然沒法和西伯利亞的壽司比啊!”
也許是當時環境太惡劣,也許原本就是想象比現實更美,不只是壽司。
最后,雖說我最喜歡第三樂章的內容,其實從有趣程度上來說,我覺得第二樂章更勝一籌。無論是家喻戶曉或是從未聽過的童話或傳說,萬里都能從中找到與食物相關的部分而后發散開去,然后灑上獨門“調料”,制成一份只有米原萬里才能作出的“料理”。
我想,每個人應該都能從這本書中或多或少地找到會心一笑的地方。只要你對食物還有幾分好奇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