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先生明天要回北京,今晚去平樂陪先生吃飯。先生在回北京之前,專門去平樂住了兩個晚上,去白沫江邊走走,呼吸故鄉的空氣,給祖母上墳,回憶70年前的往事。
先生出生在白沫江邊,他在著述中論及他的名字來由,是水就不怕被淹沒,只是洪淵的名字里水有點多。我約了跟先生一樣名字里有水的朋友陪先生。朋友雖然年輕,但是很熟悉古鎮,跟先生聊起了很多他出生前的平樂往事,讓先生的很多記憶重新復活。
先生明年要出版一本自傳,其中有一章節會講到“燈樹”,這是他自創的名字,其實就是古鎮正月還能見到的九皇燈。朋友幫他梳理了一些細節,比如燈鼓石,初九點到十五,立燈竿的祭文,這些民俗的碎片,完善了先生遙遠的記憶。
朋友真是個時刻關注平樂的有心人,先生提到的每個故人、每個地名、每個民俗,朋友全部講得頭頭是道。先生祖籍大碑山上,家里造過紙。說到興起處,朋友唱起了竹麻號子,隨后又唱牛燈詞酒碗歌,一次次在先生腦海激起浪花。從先生激動表情看得出他在臨別的夜晚收獲很大。
就這樣,一頓餞行飯在古鎮的舊時光中逗留了整整三個小時。我知道先生有飯后散步的習慣,我建議就近去看看幾個先生提到的地標。一個是他從小寄居的鄭春和醫生家,多年前就是范豆花飯店了。一個是雷音寺,古鎮核心區的一座小山,古榕樹還在,寺廟早拆了,后來建了學校,如今連學校也拆了。
我相信先生一直在為回憶找到注腳,今晚將更加充實先生的傳記。他說過平樂乃至邛崍將在自傳中占據很大篇幅,明天可以很開心地再次離開故鄉了。
圖解:今晚我沒照過一張照片。先生讓我們幫他百度出他剛工作時的證件照,他說那時候他很帥,很容易讓女生相思。我且用作插圖了。
2019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