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最被看中的食物莫過于羊肉湯了,其實它真正的名字應該是羊肉泡饃,但不管大家嘴上說的還是店面的招牌都只有“羊肉湯”這三個字。喝羊肉湯最好的時節莫過于冬天,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熱乎乎的羊肉湯,頓時整個人都溫暖了起來。
每年過年回老家都會趕集,路上就能看到賣羊肉的生意人,在老家很少能見到牛,牛肉也很少,大家都消費羊肉。幾乎所有的人家都會把羊肉當做年貨置辦,少的買一只羊腿,多的就半只一只的買。爹經常走親會友,對于關系很好的朋友會送上一只羊腿。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羊肉湯更是必不可少。一般下午就開始煮羊肉,大致是兩頓飯的分量,煮上3個小時就可以出鍋了。將羊肉撈出來,放在砧板上切羊肉,這時要把肥肉單獨剝出來,將肥肉和紅辣椒放在一起剁碎,就成了羊油,也就是辣椒油,而且羊油在冬天的氣溫下會凝固。
剛剛講到煮羊肉,肉被撈了出來,鍋里的就是羊肉湯。還有三個東西是必不可少的,粉絲,烙餅和香菜,有時也會放上麥仁或者炸好的丸子。烙餅是在平鍋里做的,我娘是這樣做的,在地上立三塊磚頭,將平鍋放在磚頭上,鍋底下放上麥秸,點火、燒鍋,將拌好的面糊糊均勻的倒在鍋里,不用太厚,薄薄的一層就行,等到面皮起泡不再粘鍋就好了。
在羊肉湯里放上麥仁或者丸子煮一會,出鍋前放上粉絲。把羊肉湯舀到碗里后,依次放上切好的羊肉,香菜和蔥,就可以端到飯桌上了。至于烙餅和羊油,那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羊肉湯在老家確實是不能割舍的食物,不知道有沒有什么歷史原因,或許跟生存環境有關,老家是安徽,江蘇和山東的三省交界處,長時間的積淀才形成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