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互聯網圈內人士提起騰訊,大多會持肯定態度。“懂產品”,“開放”是常見的對于騰訊的評價然而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對騰訊的評價卻并非如此。
當年,在互聯網業內頗具影響力的《計算機世界》雜志封面公開發布題為《“狗日的”騰訊》的商業評論,內容列舉了一系列騰訊依靠抄襲相應領域內領頭產品以及憑借再憑借QQ的海量用戶和絕對優勢,甚至不惜采用排擠、封殺等流氓戰術擠走競爭對手霸占整個市場的行為,進行了強烈的指責與聲討,一時引起了強烈的“倒騰訊”聲浪。
但是在QQ郵箱,微信,王者榮耀等一個個拳頭產品面市之后,讓大家逐漸有了正面的評價。騰訊歷史上每隔兩三年就會遇到一個很大的瓶頸,但騰訊一定有一個團隊會站出來幫助整個公司扛過這個瓶頸。原因正是騰訊的機制總能讓優秀的團隊和優秀的產品跑出來。那么騰訊是怎樣做到的呢?
一,首先是騰訊開發產品的機制。
騰訊有個典型的做法是,一個產品成功了,剩下的產品會按照一個產品組合的方式去經營,而不是一花開后百花殺。這樣做的好處是,它會給portfolio(組合)里最優秀的種子機會,然后,在合適的時間和場景下,去淘汰那些不好的產品和團隊。
這個過程可能快,也可能慢,可能是一年、五年,也可能是十年。但是,拉長時間看,真正不靠譜的人一定會被淘汰。一方面,公司當然在為此付出資源上的代價;但是另一方面,你也留出了時間和空間,讓有希望的產品和人才成長起來。
舉個例子。我做過一個產品叫廣點通。我是做QQ空間出身的,做社交廣告和效果廣告有什么理由說我一定做的比別人強?并沒有。而且,騰訊當時有從谷歌來的大拿,有從4A公司請來的品牌廣告專家,還有從微軟和雅虎請過來的效果廣告專家。他們都不在我的部門。廣點通是在成功了之后,過了些時間才請來了一個從谷歌過來的專家。
當時騰訊內部有非常多的團隊同時在做效果廣告的產品。開廣告協調委員會,我是旁聽的。我們團隊的策略就是,不去爭辯,索性踏實做事。在這個組合機制下,最終業績擺出來,大家看數字說話。結果廣點通這個產品很成功,現在它已經成為騰訊效果廣告和社交廣告的核心技術平臺。
二,其次是騰訊的文化。
騰訊文化很包容,以正向激勵來帶動整個團隊。騰訊是很強的集體決策機制。Pony(馬化騰)的管理風格是,除非他強烈希望干預的事情,否則他都愿意讓團隊去試,并讓不同的團隊去競爭。
這就是騰訊特別的地方,即使有很多很重要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你過去證明過自己值得信任,這個事情仍然可以繼續往前走。只要有一定的溝通,不亂來。當然,過程中你也需要階段性地證明一些事情。大家都不是外行,把握好自己的節奏,就可以保證自己的門不被公司關上。張小龍做微信也一樣,也是好多團隊同時在做。
這個文化是支撐產品組合得以存在和持續運營的基礎。在這種文化下,好的和成功的團隊與產品,公司一定會扶持,讓它更成功。剩下的暫時還沒成功的,公司會扶持你們組成一個產品組合,彼此之間甚至有競爭關系,但沒關系,繼續跑,直到有一天看清楚了,這里面誰跑得靠譜,誰在屁股決定腦袋,誰在浪費公司的機會成本。
三,騰訊在對待產品上有一種自下而上的環境和氛圍。
騰訊在內部討論事情的時候,甭管職位高低,一定有人站出來敢和老板叫板,這種氛圍很關鍵。張小龍敢持續對老板說“NO”。我自己知道微信上好幾個產品特性,即使老板施壓,也不會改變微信的核心交互和視覺選擇。最終大家要講理由,為什么這個不能改,那個能改。在每一個理由里,大家都用邏輯思維來考慮這個事情的時候,房間里就充斥著理性,而不是權威和職務,這個挺重要的。
四,是看待資源浪費的態度。
不同的團隊在開發同類型的產品去內部競爭,甚至有些不靠譜的團隊可以一直在騰訊生存很多年。這里面當然會有資源的浪費。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和一個巨大機會的喪失對比起來,資源的損耗是更可怕還是相對不可怕?比如,假設微信這個機會丟了,有多可怕?包括當年的QQ空間、包括微信支付,很多產品是整個格局上的變化,是無法彌補的損失。一旦錯過,可能就錯失一個時代了。
騰訊內部還有一句話:“在騰訊做業務好做,插個扁擔也能開花。”因為在騰訊做業務,很容易拿到足夠的流量和支持,導致這個業務看上去在開始的時候很容易成功。這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戰略:我不知道明天什么機會會來,市場會有什么突變,但是騰訊獲得這次紅利的機會比別人大。把這個概率按天、按年乘下去,概率高的團隊總可以把概率低的團隊PK掉。
從這個系統的邏輯來看,微信這個產品誕生在騰訊,也絕非偶然的。
當時做微信這個事情時,一方面,海外的產品比如TalkBox和Kik等都已經有了,另一方面,在騰訊內部也有好多團隊在做。那時候是2010年的下半年,快到年底的時候,騰訊有一個組織架構上的局限,所有的無線產品都在無線事業群做。對移動終端即時通信應用的另外兩個探索,以及更多的伏筆,都在無線事業部不同的部門。唯一的例外就是張小龍。
為什么會這樣?首先就是Pony看人,在過去,QQ郵箱已經為張小龍贏得了一張信任票。這就是騰訊的一個不成文的機制。它的邏輯是,要給曾經做出成功產品的人更多機會,就是應該給張小龍做更多事情的機會,這是必然的。他歷史上做了一個QQ郵箱是成功的,這次給他更多的事情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