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量力,只管前行;不怕路長,只怕心老;還沒有成功,就還沒有失敗”,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郝士杰,無疑,這句話便是最好的答案。今年大四的他,兩度參跑馬拉松、舉辦彩色跑活動、帶夜跑團、健身房項目······他,與運動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像享受戀愛一樣享受馬拉松
對于跑步,郝士杰完全配得上喜歡二字。2014年,他曾和班里五個人一同參加鄭開馬拉松。大多數人認為,人生有一次這種經歷就已無憾。但是郝士杰卻不是這樣,2015年,在鄭開報名之際,他在自己的圈子里廣發消息,最終組織了一個27人的隊伍一起參賽。
本著對團隊負責的態度,郝士杰年前便組織跑步訓練,一直堅持到放假,二月份開學后,他們每周下午三點都會約個時間,在操場進行恢復訓練,四百米的操場,從20圈到40圈、再到50圈,最多甚至高達70多圈,每次一跑就是一下午,如此訓練,直到賽事前。
2015年3月25日,郝士杰一行來到鄭州,迎接兩天后的比賽。21.0975公里,他凈成績兩個小時。當問到跑步中是否有困難時,郝士杰告訴記者:“20多公里,最困難是在15公里以后,普通人一般跑10公里就是極限,15公里后就是對體質和耐力的考驗,尤其是在17,18公里,身體已經停了,但意念還在堅持。只有咬牙堅持下去,好好享受這個過程,但是到終點的那一刻,真的很幸福。”
在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郝士杰臉上一直帶著淡淡的笑容,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像享受戀愛一樣享受馬拉松,這便是郝士杰對待馬拉松的態度。
再度邂逅,收獲更多的是濃濃的父子情
兩度參賽,留給郝士杰的不僅僅是耀眼的成績,更多的是心里的觸動。2015年的那次比賽,郝士杰最開心的是在賽道10公里處,遇見了他父親,并陪著父親跑了十公里。他告訴記者,那一刻真的感覺很幸福。“雖然我之前知道父親也要來,但是沒想到能在途中遇到,畢竟跑馬拉松的人那么多,遇見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至今,在終點和父親的那張合照我還珍藏著。”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就像父親跟前那個大孩子,永遠也長不大。
郝士杰與馬拉松結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父親。他告訴記者,父親的健身意識很強,剛開始是驢友,后來又喜歡上了騎行和跑步。父親的身體力行,無形中也影響了郝士杰。
當你跑完馬拉松后,這個世界就沒有難事
對于郝士杰來說,跑步帶給他最大的收獲便是意志的堅持,在他看來,這個年齡段適合的是激情、熱血和奮斗,而不是安逸。
如今,郝士杰在學校的創業中心,做著自己的健身房項目。其實,從大一開始,他就在健身房學習,但是當時懵懵懂懂,很多事情不清楚,一學期下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今,經過兩年的歷練,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在摸索中前進。他告訴記者:困難有很多,但是我不能害怕。
為什么想要做健身呢,郝士杰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做健身,是因為他大二時帶過體側,許多學生跑800或者1600米,就累死累活的;引體向上基本就掛在上面。這一現狀讓他真切感覺到現在大學生的體質不行,于是就想通過自身努力盡一點綿薄之力。自此馬拉松、彩色跑、夜跑團、健身房······先改變自己,再影響周圍的人,一步一步,如今,他在這條路上也漸行漸遠。
采訪手記: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沒有人會一帆風順,這個過程,有失去,也會有得到。正如郝士杰所堅持的能量守恒定律,所有的一切,它不會無故地失去,也不會無故地得到,這么做一定有這么做的理由。無論是彩色跑還是健身房,困難是有的,但不能放棄,無需量力,只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