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古人來說,“君子”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人們追求高尚的人格,崇拜圣人、賢人,但圣賢終究只存在想象之中,對于普通人來說,“君子”才是能夠達到的目標。想要成為君子,有一些東西就是必不可少的。
“君子”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典籍之中,多指“君王之子”,而我們印象中的“君子”,則來源于孔子的定義,孔子為其賦予了道德意義,從此,“君子”也就有了德性。想要成為君子,也是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學習的,其中“六藝”最為重要。
“六藝”源于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周王官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的才能。《周禮·保氏》中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因此,禮、樂、射、御、書、數被稱之為“六藝”。
“禮”:禮節。其中主要包括五種禮節。“吉禮”,事關古人最看中的國家大事,指的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兇禮”,指的是有關兇喪有關的一系列禮節。“軍禮”,用于征伐,是軍事活動的相關禮節儀式。“賓禮”,用于朝聘會同,是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和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問安的禮節儀式。“嘉禮”,指飲宴婚冠、節慶活動方面的禮節儀式。
“樂”:是六樂,其中包括《云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這六套樂舞是當時君子必須學會的。
“射”:事關武力,指君子需要掌握五種射箭技術,包括“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御”:指的是駕馭馬車的技術,也有五種。鳴和鸞、逐水曲 、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具體來說就是,“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書”:指的是書法。既然是君子,文學素養必然要好。“六書”指的是鐘學習的方法,指的是: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數”:是計算、數學的能力。學會語文,數學也不能差。
對于君子的評判,道德水準更為重要,但是基礎的“六藝”同樣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