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備的教育,掌握六藝的學生既是知書達理的謙謙君子,又是能撫琴高歌的文人雅士,同時還是能上陣殺敵的大丈夫。
現在的學校教的主要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各類科目,上了高中還會分文理科,大學之后又衍生出無數的專業,學生的選擇很多,讓人眼花繚亂。
但是在中國古代,學生除了要學習四書五經等基本著作,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也是古代君子的必修課,其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關于六藝教育的實施,是根據學生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進行的。并且有小藝和大藝之分。書、數為小藝,系初級課程;禮、樂、射、御為大藝,系高級課程。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談談古代君子必修的六藝。
古代君子六藝詳解
何謂禮
五禮即:“吉”禮,用于祭祀;“兇"禮,用于喪葬;“軍”禮,用于田獵和軍事;“賓”禮,用于朝見或諸侯之間的往來;“嘉”禮,用于宴會和慶賀。
? ? ? ?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主要內容有:一,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二,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即諸小神。三,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嘗、享祭先王、先祖。
兇禮是對各種不幸事件進行悼念、慰問方面的禮節儀式。包括喪禮﹑荒禮﹑吊禮﹑禬禮﹑恤禮五者。
軍禮,是指軍隊里的操練、征伐的行為規范。有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等。
賓禮用于朝聘會同,是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和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問安的禮節儀式。
嘉禮是飲宴婚冠、節慶活動方面的禮節儀式。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賀慶之禮。
什么是樂
六樂即: “云門”、“大咸”、“大韶”、“大夏”、 “大濩”、 “大武”等古樂名。
音樂具有教化、認知、審美及娛樂等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則是教化。所謂教化,即是對美好心靈品質的培育與提升。心靈的本性應該是從善、從美的,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棄惡從善,使人的心靈從丑惡的邊緣回歸到真善美。
音樂作為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之一,以其揭示人類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而又巨大的功能,已成為人類心靈世界的一個伊甸園,也成為實現人類自身價值的途徑。《樂記》云:“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大小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徑。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何謂射
五射即: “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即箭穿過鵠的,要用力適當,恰中目標,剛剛露出白色箭頭。參連即先發一矢,后三矢連續而去,矢矢 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頭低,徐徐行進的樣子。襄尺的襄讀讓,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應退讓一尺。井儀即連中四矢,射在鵠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個井字。
什么是御
五御即駕車的技巧,包括: “鳴和鸞”、 “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鸞、 和都是車上的鈴鐺,車走動時,掛在車上的鈴鐺要響得諧調。逐水曲即駕車經過曲折的水道不致墜入水中。過君表即駕車要能通過豎立的標竿中間的空隙而不碰倒標竿。舞交衢即駕車在交道上旋轉時,要合乎節拍,有如舞蹈。逐禽左即在田獵追逐野獸時,要把獵物驅向左邊,以便坐在車左邊的主人射擊。
什么是書
六藝中的書,即識字,為基礎課之一。現在流傳下來的“六書”指六種制造漢字的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六書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中沒有對“六書”詳細的名稱,也沒有對六書的解釋。 西漢劉歆《七略》:“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這是對六書最早的解釋,象 形、象事、象意、象聲指的是文字形體結構,轉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東漢許慎受劉歆的啟示,費幾十年的精力整理漢字,編成《說文解字》一書,在這本書的“敘”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后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何謂數
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六藝中的數同樣是一門基礎課,蘊含著十分深奧的學問。在古代中國,數學和陰陽風水等“迷信”活動一起,被歸入術數 類。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決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賬收稅等實際問題,就是要計算天體,推演歷法。在這方面,古代中國人有著驚人的成就。
六藝對后世教育的影響
“六藝”教育對后世人文課程體系形成的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重視禮樂教育。《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禮樂教育一直列于課程之 首位。尤其是西周,西周統治者吸取了夏商滅亡的教訓,在重武備的同時,提出了“敬德”、“敬禮”的政治主張,以求文治。在課程設置上更是重視禮樂教育。即 便是射御兩科也逐漸與禮樂教育相關聯,要求射御尊禮,合乎禮節。周公還創制了“禮射”制度,以表祭祀之敬,君臣之禮,長幼之序。這種思想為孔子所繼承,對后世的課程設置堅持以禮樂教育為核心并逐漸走向人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是文武兼備、知能兼求。“六藝”教育之中,禮、樂、書、數之教為文,射御為武,所以六藝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備的教育。而且“六藝”教育除了知識教育以外,也包括六種藝能的訓練:演禮 的技能;樂德、樂語、樂舞的技能;射箭的技能;駕戰車的技能;書寫的技能;計算的技能。而且從人的發展來說,六藝教育既重視人的品性的涵養,又重視身體的 訓練和音樂的熏陶。所以六藝教育是一種非偏向的課程設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