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才會在人生轉折點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策,成功堅持到終點。
01 下棋與思考
晚上跟昊同學下象棋。
緣由是前晚和昨晩跟他下五子棋,我輸的一敗涂地。
一直以來,他都是無比崇拜我的。
可前兩晚,我卻莫名的慘敗。昊同學許是有些得意了,覺得五子棋我已不是他的對手,便想著在象棋上也找到同樣的成就感。
我們都不是高手,就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將一盤棋下得像是高手對決,難分勝負。
低手對低手也是需要費些心思的,只有低手對高手才能輕易看出好壞。
第一局我們用各自正常的實力結束了對戰,我勝。
第二局,一開局昊同學就將我所有的棋子吃了個精光,僅剩一顆車和兩顆士。
我確實是疏忽了,低估了昊同學的實力。本想隨便找個理由認輸算了,但又怕影響了自己在昊同學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于是心想,反正是輸了,不能丟了面子,更不能讓昊同學看出來他媽如此不堪一擊,就故意隨意走棋,好讓他感覺我是因為想快點結束對戰才有意讓著他。
他卻不以為然,全然看不出我的心思,自信滿滿地以為他贏定了,倒得意忘形起來,走棋也就大意了。
我把握住一個好機會,吃掉了他一顆車,他開始有點慌,慌則亂,亂則不定,我趁勝追機用唯一的一顆車吃掉了它幾乎所有的棋,最后他只剩一顆馬和兩顆士。
這時,昊同學以為必定是平局了,哪想我用將和車就把他給將住了。
看到這樣的結局,昊同學懊惱不已,不斷反思自己的問題,總結我反擊的經驗。
我們深刻剖析自己在下棋過程中的心態變化,最后,得出一致結論,因為我沒有放棄,才會有后面不斷的驚喜。
假若一開始我只剩一顆車的時候,真的找個借口認輸結束了,就不會有后面的結果。
我告訴昊同學,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放棄,即便暫時看不到希望,也要堅持到底,很多時候,希望都在人們放棄的后一秒。
昊同學十分認同,還說我們下五子棋不也是一樣么?
以前一看見對方有兩個三子相連就以為自己必輸無疑,便輕易放棄了。后來才發現,即便對方有兩個三子相連,我們也可以通過找到四子相連的機會搶占先機,反敗為勝。
這其實是一個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是輸給了對手,而且輸給了自己。
這是我們無數次棋局中的一次,我通過下棋的過程和結果不斷引導昊同學學會思考和總結。
他不再像以前一樣輸了就哭就鬧脾氣,現在已經完全學會坦然面對輸贏,正確看待勝負,最主要的是他學會了自我反省,還會舉一反三。
02 寫作與思考
讓家長開心的是孩子喜歡讀書;
讓家長不開心的是孩子不會寫作;
讓家長最不開心的是孩子既不喜歡讀書又不會寫作。
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孩子愛讀書,書讀的也不少,但是寫作的時候仍然存在大問題,不是像擠牙膏,就是像記流水賬,孩子讀了那么多書還是懼怕寫作文,家長也無可奈何。
我聽過有一種思想,就是不要著急,孩子讀書多了,自然就會寫作了。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
讀書的人分很多種,尤其是孩子,多半是對于自己感興趣的的書籍讀的多,不感興趣的就讀的少。
還有些孩子,讀書迫于家長的逼迫,為了讀書而讀書,讀多少都不曾投入,自然吸收不到知識。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
孔子也說,學而不思則惘。
讀書本身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如果孩子只是重在了“讀”,而忽略了“思”,必定是效果甚微,不會寫作也就很正常了。
我們始終提倡有效讀書,就是希望大家在讀書的過程中能夠靜下心學會思考,學會總結,只有這樣才能讓讀書變得更有趣更有用更有意義。
前段時間,一個小學六年級小朋友邵同學的作文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篇引起轟動的文章,名叫《沙漏》。
小邵同學通過細心的觀察,透過沙漏流逝的過程聯想到時間的消逝,思考時間的意義。
沙粒不斷墜落的過程就象征著光陰的流逝,但也不能單單認為這是自己的失去。
如果我將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的話,時光確實從我的手中流逝了;
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
我們經常會認為,過一天少一天,時間就消逝一天,可邵同學卻認為,人活得越久,擁有的時間就越多。
這樣的邏輯和思想,讓班主任都不禁陷入了思考,于是將這段文字放在了微博上,希望讓更多讀者來共同解析。
這樣異于常人精彩的“神邏輯”,連韓寒的工作室都忍不住要為其打CALL。
邵同學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引得眾人贊嘆,并非偶然。
據了解,他從小學一年級就在父親的引導下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和學習,五年級下半學期開始,他每天都會給自己時間冥想、反思和總結。
03 成長與思考
最近剛讀完臺灣知名教育學家洪蘭教授的《學會思考》一書,書中提到,有位院士對臺灣的年輕人提出了“四缺一沒有“的建言。他說,現在的學生是缺熱情、缺自信、缺志向、缺決心,沒有思考能力。
所以,洪蘭教授對于青少年一代的成長尤為擔憂,她堅信,會思考的孩子有更好的未來。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陷入了誤區。
過分溺愛,生怕孩子受了委屈;
過度忙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
不尊重和信任孩子,有意無意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習慣對孩子的大事小事一手包辦,拒絕孩子獨立;
縱容孩子犯錯,“孩子還小,長大就自然就好了”的思想根深蒂固;
……
這些行為都會阻礙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從4歲到7歲,這個階段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和克服內疚感,體驗目標的實驗。兒童在解決各種矛盾中體現出自我治療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
從7歲到12歲,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這個時期,兒童的依賴重心已由家庭轉移到學校、教室、少年組織等社會機構方面。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和習慣都可追溯源于本階段的勤奮感。
所以,這兩個階段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孩子今后的成長至關重要。
家長都注重于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卻不知堅持到終點的關鍵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贏在人生的轉折點。
只有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才會在人生轉折點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策,成功堅持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