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學習,我的觀點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不過我所說的“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是由三個動詞構成的句子。在這個句子中,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第三個學習是動詞。所以我的意思是:先學會“學習”這件事兒,然后再接著學習,這樣才真的是進步。真的不是“學啊學啊”的意思,更不是所謂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李笑來
(本文大約8000字,需要十二分鐘左右,值得反復閱讀和收藏。如果你渴望行動那我保證會對你啟發,但如果你只是習慣看完不做,那么再多的“干貨”都對你沒用)
成長是永恒的剛需。作者提出了兩個概念,持續行動和刻意學習。作者在其中化身為一個理性的思考者和干脆的行動者,運用數理邏輯和IT行業的方法理解并解決個人成長的問題。
持續行動者,作者在這里提出了一個概念——“N階持續行動者”
以10為底數,N為冪,10的N次方代表能夠持續行動的天數。提出這么一個體系的意義在于,我們能以一個更加宏大全面的格局看到自己在做的事情,一旦格局視野打開,就不太容易得意自滿了。
101天=10天(一個周)
102天=100天(三個月)
103天=1000天(三年)
104天=10000天(三十年)
105天=100000天(三百年)
106天=1000000天(三千年)
107天=10000000天(三萬年)
……
一般人能持續行動10天,算是有點兒體驗,這叫一階行動者。
二階行動者基本是能持續行動100天,基本能改變幾個習慣。
三階行動者能行動1000天,3年可以整體上一個人生臺階。
四階行動者的周期是10000天,約30年,則接近于一個時代,如果持續行動,小可在時代取勝,大則可以翻天覆地。
五階行動者的周期是100000天,則是300年,幾乎是一個朝代的事——這個時候個體的努力已經消融,一個家族、一個國家的持續行動才重要。
而1000000天約3000年,是人類的文明史,是我們作為有文字的人類的持續行動。
Part1 持續行動是精進最大的技巧
持續行動有兩個最基本的要點,第一個“長期穩定不低于預期”,這里的意思就是完成自己每天制定的合理的計劃,第二個“有基本的節奏”,也就是每天做,做足夠長時間,保持穩定。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意味著即使我們想改變,但改變的結果要顯現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這也恰恰是我們需要持續行動的原因。
在這個付費知識,收費社群泛濫的年代。談技巧一定會吸引大量的市場,因為投機取巧是人類的本性。但是技巧是一種學習的結果,而不是追逐的目標。所以沒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也就意味著只要地開始“持續行動”,那么你就掌握了最有用的技巧。
其實人的進步是多個維度的,甚至有的方面會‘退步’。比如你練習馬拉松,你提升的不止是耐力、你的心肺功能都會得到提升。但是與此同時爆發力也許會有所下降。因為我們的成長進步是一個復雜系統,我們自身的緯度是無法轉換自如的。其實你每天寫2000字堅持三四天,其實沒什么變化,你只有慢慢做,然后慢慢地發現,有些不一樣了。大門是大家都喜歡強及時反饋,所以成長是急不得事情,像簡書的那句話——你必須努力,但千萬別著急。
以前微博上有個玩笑: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如果你長得好看,往往你還很有錢……有重度拖延癥的人往往有閱讀障礙,而且往往還很窮,然后心氣也很高……沒有行動力的人通常很猶豫,還特別膚淺,喜歡投機取巧……不喜歡動腦的人往往心浮氣躁,喜歡抬杠、反駁、出口罵人,工作上也不會有太大成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貧窮和美德有點遠……”
成長就像解我們內心的難題,一旦解出了一道,就可以順著把剩下的許多問題觸類旁通地都解了。但是光要解出一道題,其實就要消耗很多資源,比如心力、投入、時間……但是一旦全力解出了一道題,而且解得比較好,那么可以基于這個優勢,順便轉化成其他優勢。所以成長是觸類旁通的東西。
前面說過的強及時反饋,其實在成長的路程中會遇到很多需要“成就感”的情景。但是真實情況是:反饋從來都不是及時的,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們在成長的路程開始的時候就向著外界的反饋(成就感)出發,我們就把成長的源動力交給了他人,你要在自己的內心有力量,持續行動。
在我們成長的路途中,會被許多的靈活性所迷惑。這也因為大量打破“規則”的案例被多次援引。但是靜下心來思考,如果我們沒有足夠夯實的基礎,就大談靈活性,我們很容易變成無根的草芥。所以行動且持續是讓我們別在還沒能理解規則時就大談特談靈活性。
人是容易情緒化的動物,所以很多時候“持續行動”很容易變成“”自我感動”。但是在持續行動的過程中,正向反饋是必不可少的。每到關鍵節點,整理思緒、做出總結、給自己小小的獎勵是必要的,有助于形成正循環。
不要用單變量的視角去考慮問題。舉個例子:
你覺得鍛煉身體沒有時間,因為你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正因為你不去運動,所以也感受不到它的價值。當你開始去做這件事情,主動地做,從生活中安排資源去做,你就會發現,又認識了新的朋友,于是有新的啟發,進入了新的世界……
你覺得開始寫作后會沒有東西可寫,所以你不去寫。現在還有人問我,你是怎么做到天天都寫作的?為了讓你感到舒服一點,我只好說,其實我也擔心明天寫什么。但是你想多了,我現在還有好多題目放在待辦事項里面沒來得及寫呢。不信你自己試試看啊……
持續行動的過程中,參與與投入,才是最大的變量。其實不管怎么樣,參與和投入的人永遠都是贏家。如果你全心投入,事情成功了,收獲結果,是贏家;假使失敗了,找出原因,發現短板,改正加強,收獲經驗,是贏家;假使被人坑錢,用學費買到對一個人的透徹認識,長了教訓,是贏家;即使你在一段感情中充分投入,最后對方卻離開,那你提前了解了一個人,也并沒有輸。生活就是一場體驗的旅途,充分參與、忘情投入的人,會得到最充分的體驗。最終結果無論如何,收獲的遠遠要比當初單純的預期多。
其實在遇到的問題往往都是兩種,一種是過程演進型,一種是結果導向型。這其中設計兩方面的能力,一個是過程型能力,一種是結果型能力。其中過程型能力側重一件事情的演進過程,對過程進行掌握,使其符合預期,且過程型能力往往面向過程,關注流程掌控,關注細節,便于培訓和訓練;而結果型能力直接指向結果,是無法優化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持續行動中對過程型能力進行大量、持續的訓練是能夠累積出結果型能力的。
Part2 成長來自持續地行動和學習
持續行動和學習可以把生活從松散變得緊湊,曾經因為沒有下定計劃和持續行動,注意力只好放在手機上,而且走神變成強迫行為——時不時會看手機,無法長時間專注在一件事上。通過持續行動,改變自己的關注點,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當我們接受到很多的信息時(注意是信息并不是知識),我們會得到各種角度的觀點和評論,但是這些想法都是來自外界,并沒有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想法,同樣也沒有分析出這些信息的內在聯系。你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把所有想法逐漸整理成一個體系,相互關聯,在基礎上有上層,命題和假設相互推導。而且這個體系是可以隨著你的持續行動不斷演進,并反過來作為理論指導你的下一步持續行動。
我們的認知始終存在盲區,于是必然會走彎路。為什么仍然要不斷努力,早點體悟一些本來就應該知道的事情?當你開啟了成長的旅程,在時間的賽道上就應該爭分奪秒,如果有些理念能夠應用并提升自己,那越早知道越好;如果運用這些理念需要先決條件,這些條件越早到位越好。成長有收斂速度,代表從被動接收一條信息或一個理念,到主動應用,并指導行動的快慢程度。成長收斂速度越快,從接收一條有效信息到應用于生活中的速度越快,這樣你的信息接收率越高。是什么支撐成長收斂速度?我的答案是行動的速度。
當你的行動量不夠時,經驗往往不足,導致認知偏差,判斷不可靠。如果有前輩告訴你怎么做,那么他的話背后一定有自己的邏輯,而且這個邏輯很可能是你不能以憑借當前的學識和積累理解,只管照做,行動量上去了,行動的速度上去了,真假自辨。
如果我們需要持續成長,那就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突破平衡,不斷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你要一直用力。而且成長具有一些特性,首先,互斥性:你如果不走在進步的路上那么就在衰落的軌道上;其次,普適性:無論哪個階層的人都會發現成長的需求一直都在;最后,復利性:成長帶來的新結果、新現實,可以用于促成新的成長。
成長是孤獨的旅程,成長中不會有“別人做不到我也做不到”,也不會有“別人做得到我也做得到”。一件事情是否能夠完成,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需要用自己的行動來驗證。成長必須腳踏實地,略過去的關口都需要還。甚至回來補習耗費的精力要多得多,因為你需要將一個很基礎的東西重新融進你現有你的體系,而且這個不一定比直接推倒現有的體系更輕松。成長是漫長的過程,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
成長的體系是什么?學習系統和行動系統,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構建成長的體系。
行動系統,主要解決我們行動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行動系統需要確保我們如何持續不斷地做、狀態穩定地做、抵抗風險地做和機動靈活地做;而學習系統主要確保如何學習進步的問題,包括在實踐中勤總結,在學習中建體系,領域間找關聯,視角間常切換。
系統構建體系,力支撐成長。
力的輸出需要系統支撐,系統構建需要力的投入。我們要做的是內外兼修,缺一不可。力為系統添磚加瓦,系統為力保駕護航,這就是力和系統的相互關系。如果把“學習”“行動”以及“力”“系統”做一個組合搭配,就可以得到“學習系統”“行動系統”“學習力”“行動力”這四個概念。而這些也是成長系統中非常基礎的要素。
輸出并沒有難度,而持續輸出才有難度,而且持續穩定地輸出并且保持質量,更是難上加難。這里要強調一點關于難度的認知,我們在面對困難、面對有難度的事情的時候,首先不要怕難,不要害怕。如果我們只是因為一件事情很難,從而躲避繞開,這個思考方式可能會讓我們避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需要我們克服困難才能做到的事情。
持續行動就是關于持續輸出的藝術和技術。我們在談論持續行動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如何每天做輸出、如何每天想辦法輸出,是不停地把我們的想法、思緒、儲備,整理出來。
輸入是向自己的的體系輸送鋼筋水泥,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或多或少以碎片形式過去信息。但是怎么拼接這些零碎的信息,通過邏輯構建秩序,形成相互交織的體系需要輸入的能力。同時,重要的一點,持續行動也是輸入的源頭活水。因為輸入也是做事情,也需要行動,也要求“力”的投入。
正常邏輯來說,我們認為先要有輸入,再有輸出。也就是所謂的“輸入驅動輸出”。
正常的邏輯是,學英語先要懂語法才知道怎么造出一個好的句子。一直以來,別人告訴我們的觀點都是,你要先輸入得足夠多,才能有輸出。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聽卻無用的邏輯。好聽是因為理所當然,非常正確;無用是因為我們的“完美主義”往往作祟,于是遲遲沒有行動,從而不會產生效用,同時這樣的理念讓我們在無意當中把門檻抬高了。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為輸出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會一直陷入“做準備”的泥潭當中。我經常問一個問題,要學好語法才學英語,那你學了這么多年語法,你真的學好了嗎?
如果我們過了一個基礎線,其實就可以開始嘗試先輸出,再輸入,通過輸出倒逼輸入。我認為,只要具備基本的基礎知識,就可以開始輸出訓練了,通過輸出,反過來激勵我們的輸入,這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符合成長進步的規律。不過以往我們可能會忽視“輸出倒逼輸入”的訓練,沒有真正在“事上練”,于是非常容易紙上談兵。
這個是一種“切核心”的思考方式:我們要時刻牢記在任何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目的是什么,是研究語法還是使用這門語言?用于輸入更多的信息還是只為了情懷?如果為了使用外語,那么我們著力點要放在怎么去使用上,并且以這個目標倒逼我們的學習;當然如果我們只是為了研究語法,那么我們再怎么學語法,都是不為過的。
行動就是做事情,做事情就會消耗時間和精力,尤其在我們自己并沒有太多之類資源時,學會如何投入資源和劃分優先級是非常重要的。
行動有時候是依靠情緒意愿的,一旦達到那個觸發點,人們會立即做出行動,背后可能有復雜的過程,但是無非兩種情緒。逃避痛苦和追尋快樂。
行動需要進程跟進和追蹤記錄,打足預留量,兼容突發。
持續行動是一種核心能力,而培養持續行動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續行動。培養的最佳時機不是早一點,不是晚一些,而是從現在開始,從你明白開始。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并有改變的想法時,就已經到了最佳時機,不存在任何等待的必要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些方面的話,我們的行動力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好,我們的行動系統也會變得更加強大。
行動系統解決每天“做”的問題,學習系統解決每天進步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習系統比較容易忽略,主要是因為多數人是無法持續行動的,也就是說,很多人已經被所謂的“堅持”這個門檻給擋在門外了,根本看不到堅持之后還有什么更光明的前景。對這些人而言,學習系統還沒有構建起來,于是在這個條件下,無法感受到學習系統的重要作用。
很多人的目光一直放在行動和堅持上面,看不到更大的格局,因此而糾結,到底要不要堅持到底?要不要努力?或者到底要不要繼續追逐自己的想法?這些問題在建立了學習系統概念以后,應該都不成問題,因為如果我們能看到一個更大的格局,那么我們的認知也會更加清晰。
行動系統是解決我們怎樣持續行動的問題,而學習系統是解決我們怎么進步的問題。我們怎么讓自己的后一次更新,比前一次更好,讓自己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做得更好,如果能實現這樣的提升和突破,加上行動系統的作用,我們就能取得不斷的進步。
學習系統有四大方面:
領域知識體系:
在任何領域的學習里,我建議學習者都要準備好足夠多的沉默時間去夯實自己的基礎,這個階段也特別容易被人忽略,因為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往往漫長而又沒有直接結果,所以我們就會去追求一些表面文章。但是,我們所有前期的基礎是構建一座大廈的基石,如果沒有這些前期積累的話,后續增長就會乏力,因為基礎不夠牢固。
模塊間的關聯類比和邏輯推理:
一個領域中會有不同的模塊,不同的抽象層次,我們需要找到不同模塊之間的關聯,進行相關性分析,然后在彼此之間構造連接。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就是邏輯推理。邏輯是一種思維的規律,我們在思考中會有很多有序的連續的局部,就像從p→q一樣。這些規律組合在一起,如果你可以熟練應用,就具備了邏輯能力。
在打好基礎以后,就可以根據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推理進行推論。就像我們站穩以后,可以開始往前邁步行走。在行走中,有時候會遇到不同的街區,這些街區就像不同領域的知識,也就是學習系統中的不同模塊。而不同的模塊之間,可以進行關聯,分析相關性,并且進行類比。不同的模塊都可以展開類比,而這可以形成一張相互關聯的知識網絡。
抽象以及面向抽象的思考:
不斷跳出當前的局部區域,拓寬更廣闊的視野,然后把這樣一個過程,再做一個總結。于是,這些思考整體都可以形成一個呈現,而且呈現又可以被進一步抽象。抽象能力是我們認知方面的一個重要能力。我們通過抽象,可以把很多事情,借鑒到其他方面,從而起到只要學習一個領域,就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的重要作用。
構建全面連接的體系網絡:
我們的知識要點應該相互連接,構成一個全連通的網絡。當我們從第一個方向通往目標的時候,如果這條路斷了,那我們換其他的方向也同樣可以達到效果。
個人成長拆解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習,一部分是行動。由行動和學習往下延伸,如果一個人在這兩方面表現很強,我們會說他行動力和學習力都很強。如果我們想要有非常強的學習力和行動力,那就需要有學習系統和行動系統來做支撐。
警惕自我摧毀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不滿于六十分(自認為八十分),還是不自信九十分(自認為八十分)。如果這個行為模式啟動,你就會慢慢地靠近八十分(舒適區,自我設置的頂點)
Part3 即刻行動,做高段位的行動者
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揭開了大幕的一角。最主要的體現是,大眾其實是無法承受獲取知識過程中的持續行動和反復磨礪的,因為這個太痛苦了。想想你從小學讀到高中被虐成什么樣子了吧。大眾往往只需要有學到知識的感覺就可以了。
如果想要在知識創業時代創辦好的商業,其實更多應該著重給消費者營造一種“我學到了知識的感覺”,這個其實和知識沒有半點關系。真正的知識的產生是很重視資產的產業鏈,而“學到知識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像焦慮感一樣,可以批量生產、快速分發、規模收割的虛擬商品經濟形態。
所以,知識變現其實還是感覺變現,是一種體驗經濟,是情感營銷,和知識其實沒有什么關系。因為學到知識,并且掌握運用,在物理世界達到改進,很難。而觸發學到知識的感覺,感到未來的光明,然后歡喜一番,在大腦里翻天,馬上就能做到。
成長過程,我們看不到方向時,我們不知道從哪些方向邁步。不妨嘗試“暴力破解”。通過自己已有的積累,較大程度上降低暴力破解的難度。也就是說:
我們必須要有暴力破解的能力。我們必須要能通過程序、腳本等方式,快速嘗試所有可能性。
我們在這個能力的基礎上,要抓住各種機會,盡量降低查找時間,縮小搜索樣本空間。
聽話、照做、執行、別發揮。
摒棄儀式感,讓一部分事情先做起來。不要等到某個所謂的時刻再開始,而是要在開始中捕捉你那所謂的某個時刻。
“感興趣”和“沒基礎”是矛盾的。假使某人有個興趣,然后一直掛在嘴邊,全然無行動,只是喜歡在社交網絡或者社群中為自己打上標簽。然后用一個標簽找到同樣感興趣的人,大家在一起扯扯淡、吹吹牛,好像問題就解決了,內心充滿了快感,面對自己的無能好像又有了力量,睡一覺起來,明天再找一撥人吹一輪新牛。
這么長時間了,你的有興趣竟然沒有讓你有一些行動,要么是你的興趣有問題,要么是你的行動有問題,更極端一點,要么是你的腦子不清楚。你竟然可以容忍自己如此言行不一,在“感興趣”的同時,“零基礎”了那么多年?你至少可以查一查找一找,讀些材料做些事情,讓自己不要顯得那么天真爛漫,讓自己對感興趣的領域更加深入一些,而不是陷入我當前很苦逼,所以我的興趣必然是充滿了和諧色彩。
持續行動難免倦怠,打雞血是很好的方法,打雞血是有一個周期,持續行動的最好狀態是雞血周期越來越長,直到你可以自己審視自己從而自我造血激勵自己成長。
Part4 刻意學習,學到真正的知識
互聯網社交媒體由于即時反饋的強烈屬性,往往情緒傳播的力量要大于信息和事實傳播,不僅是憤怒、同情、抱怨……只要是消極的情緒,都比積極的情緒更有傳播力。
對一件事,去關注其中的主邏輯、主旋律,看誰在決定走勢,誰在發揮作用,而一旦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就專注在這個方面,努力從中學到一些東西;克制自己對于非關鍵變量、非關鍵因素產生即時反饋,并且避免因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那種讓人窒息的學習期,我稱為“領域學習的沉默期”。每個人都應該構建自己的學習系統,學習系統的基石就是領域基礎。而領域基礎的構建需要大量沉默時間。積累基礎一定是漫長的。當你進入一個領域,各種概念對你而言往往孤立無關聯,硬生生“戳進”你的腦海里,很容易忘記。這些知識沒有和你現有的體系融合,而融合無疑也是需要時間的。
思路是跳出瑣碎細節,偏向中觀或者宏觀層面的事情。看到目標后,不是看到細節的小點,馬上掏出工具搞搞搞;而是在全局層面觀察分析,設計步驟——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什么可能性,各要素的關聯是什么。這是讓我受益匪淺的思考邏輯。思路比技巧更管用。思路是樸素的邏輯,當你要解決一個問題,能不能抵御瑣碎的誘惑,專注核心關鍵,抓住主要矛盾,展開邏輯分析?與此同時,你的分析又不會干擾自己處理瑣碎問題,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你格局大一些,是比較容易產生思路的。
碎片化的學習沒有連續密集的時間投入,不能讓體系有序構建。
會存在堅持了卻沒有進步的情況嗎?存在,但往往不進步的原因是學習系統和行動系統的不協調,是細節執行的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