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去看電影為的是要經歷幻想,當他們看電影時,電影就是幻想,投射在他們面前,而他們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在銀幕中的人物身上。
大家都喜歡看什么類型的電影呢?Tanya最喜歡的是冒險類、災難類的片子,像是《饑餓游戲》、《分歧者》這種的。(咳但是恐怖片我還是不敢看……不許笑!)每每感覺到自己難以自控被劇情深深吸引時,就會產生一種錯覺,仿佛看見自己是個被人控制的木偶,回頭再看一眼觀眾席上每個人聚精會神瞪大眼的表情……真想知道這編劇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覓來一本純干貨好書——《編劇心理學》,內容干到像教科書一樣……沒做一點潤色……但是我卻越看越停不下來,內容有點重口,要構建沖突就勢必要游走在人性明暗面之間,碰觸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敏感。我確實著迷于這種三觀被不斷刷新的興奮感!▼
我把這本“教科書”的大致內容做成了思維腦圖,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點開圖片可以看大圖。因為本來就是純干貨所以這么列出來就有些抽象,有興趣也可以去讀讀這本書)
第一部分?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試分析的中心理論是他對于戀母情結的構想。▼
注:
厄洛斯——對愛、性和聯合的需求;
桑納托斯——侵略、暴力與毀滅的沖動。
“角色對調,比如一位護理人突然變成一個可怕的人,會喚起我們幼年的恐懼,孩子會感覺到與他同性別的父母意圖加害于他”(其實很多潛意識的東西也不是不明白意思,只不過放到臺面上說得這么直白,就有種……壓迫感……以前讀過一本渡邊淳一的書,還讓我胸悶了好久……)▲
精神官能沖突▼
反英雄:開始時被本我控制, 最終克服,并愿意為人犧牲自己
墜落的英雄:試圖克服本我,最終失敗
怯懦的角色:喜劇性的,代表了大多數人在面對道德挑戰和重要決策時的恐懼和猶豫
性心理階段▼
弗洛伊德自我發展的模型是基于他的嬰兒性心理的理論發展而來。如果一個性心理階段沒有獲得適當的解決,那么生命原欲就會被固定在那個階段,造成精神官能病癥,進而成為那個人的性格特征和行為模式。
自我防御機制▼
夢的運作▼
夢的運作是“一條通往潛意識認識的大路”,它提供了進入潛意識心靈內在運作的通道。
<end>
第二部分? ? 埃里克·埃里克森
規范沖突▼
埃里克的分析集中于自我適應沖突的環境時所做的掙扎。
“易受騙的人物必須獲得一種健康的懷疑感來作為角色力量。”
“弱勢人物的主題代表了克服自卑感這一基本需求,是借著建立一種勤奮或正面的自我價值觀來達成的。”
認同危機▼
埃里克森的模型將“熱愛與勞動”的奮斗分成兩個單獨的認同危機:形成認同的危機與形成長期親密關系的危機
“青少年主角市場以反叛權威人士,作為一種建立自己身份認同的方式。”
<end>
第三部分? ? 卡爾·榮格
原型——由人類共同的影響和聯系所組成的集體潛意識▼
原型代表了人類所共享的基本性情,和對共同心理議題的了解,例如擁有父母的經驗、愛的欲望或對精神進行醫治和再生的需求。
原型情節▼
四位一體代表由四個部分所組成的一個整體,圓形的四位一體是有兩組平衡并相對的二元體所構成。
<end>
第四部分? ? 約瑟夫·坎貝爾
千面英雄▼
坎貝爾的英雄旅程階段是解開英雄神話象征性符號的關鍵。英雄最終是在尋找他自我真實的本質。內在旅程的象征意義才是使英雄旅程變得又普遍有影響力并且吸引人的事物。
女性英雄的旅程▼
女性英雄旅程是莫琳·默多克對坎貝爾的英雄旅程模型的重新構建,尤其與現代女性“解放”的挑戰有關
<end>
第五部分?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感情節▼
極端的自卑感也許會導致過度補償作用——一種不適應的表達優越感的方法的需求,而這又是一種優越感情節的顯現。
同胞爭寵▼
最后,大多數的對抗也集中在外在目標上,例如贏得大競賽、贏得選舉、贏得競速等。
生活方式▼
<end>
第六部分? ? 羅洛·梅
存在的沖突▼
焦慮是一種存在主義的沖突,即當一個人在世界中不知所措時顯現出的不安感。
焦慮的唯一治療方法就是個人對自己意志、欲望和決心的覺醒——自覺。
自戀時代的原型▼
梅將20世紀的美國成為“自戀的時代”,大部分自戀的美國式英雄原型,表現出了強烈的獨立性、強健而富有魅力的個人主義和大膽的孤僻主義。
能堅持看完的朋友們……我敬你!!
雖然確實,我也花了不少時間做這些腦圖,但是一想到以后看完電影寫影評能有的放矢深度剖析了,我就覺得特別值得。好東西當然也要分享給大家!《編劇心理學》確實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工具書,推薦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