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冬、吳伯凡 來自圖書《歡喜》
在商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人的層次越高,越是對商業話題、企業管理中技巧層面的問題不敏感,越是要從歷史、詩歌、哲學、宗教當中去汲取營養。由此我們想到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這就是解套。股票市場上的解套是基本含義,這里說的“解套”是一個比喻。事實上每個人都活在套子里面,很多人非常不快樂。無論是商界人士還是大眾,很多人受困于身心靈問題,被套牢的情形非常普遍。在股市上被套牢是有形的。其實,我們處在一個公司、一個家庭、一群人當中,也面臨著被套牢的問題,而這些都是無形的繩索。人們有時候能強烈感受到這種痛苦,但又不知道被什么東西給綁住了。用盧梭的話說就是: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有時候一個企業被套牢,從而在市場上被動,與企業領導人、管理團隊的心智模式被套牢有關。心智模式是一種思維定勢,指我們在行動和表達的時候暗中遵循卻又沒有意識到的那個套路,管理大師彼得·圣吉就非常推崇“心智模式”的概念。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很好地解釋了心智模式的概念。她講到有一個人經常生病,可能是因為她小時候一生病,父母就更加關心她、給她買好吃的。所以,每次她一遇到挫折就開始生病,而且還病得不輕。反映到身體上,就是會有發燒、嘔吐、腹瀉等癥狀。表面上看這是細菌感染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可能是她的心智模式有問題,而且很可能與她從童年開始養成的對生病的“渴望”有關。
這里談的心智模式跟張德芬講的不太一樣。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里曾經舉過幾個跟心智模式有關的例子。第一個是彼得·圣吉的親身經歷:
有一次他出去旅游,看見一個人不小心掉到了瀑布下的深潭里。深潭里有一個很大的旋渦,這個人掉進去之后,本能的反應就是拼命往岸邊游,但是水流湍急,他根本游不出來。
時值冬天,他掙扎了十幾分鐘,最終因體力耗盡不幸死去。然而不到一分鐘,他的尸體就被沖到岸邊了。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時的水呈渦流狀態,人順著水下的渦流就能被推到岸邊。往往人們越是抵抗,越是與環境抗爭,反而越陷越深,沒有任何益處。
彼得·圣吉寫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努力要做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一分鐘之內就實現了。”
這個人的心智模式就是被套牢了。他不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系統,他太自以為是了。他的行為遵循頭腦中固有的反應模式,即掉到水里就要拼命地游向岸邊。實際上他被套牢了,卻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另一個例子跟人類的飛行夢想有關:
工業革命之后,人類一直想圓飛行之夢。發明家們看到鳥在飛翔的時候不停地扇動翅膀,以為機翼也要不停地扇動。早期的飛機之所以飛不起來就是因為太重了,或者說扇動的力量不夠大。大家一直在按這樣的心智模式設計飛機,飛機就一直沒有發明出來。后來發明家以為飛機的翅膀相當于船的槳,槳在水里劃,船就往前走,也形成了一個心智模式。
再后來,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因為他們跳出了以前的心智模式,實際上機翼不是鳥或槳而是帆。在飛行達到一定速度后,機翼上下就形成巨大的壓力差,相當于從下面把它頂上去,或者說是從上面把它吸上去的。這樣看來機翼就相當于帆,就像風吹著船在走。從槳的想象發展到了帆的想象后,這才有了飛機。
所以,一個人如果跳不出心智模式,其行為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永遠在做同一件事情,卻一直希望不同的結果,這是精神錯亂。”心智模式往往套牢了我們,有人稱之為內心的魔障。企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雖然不斷變革,發現問題就改,但仍像吉姆·柯林斯說的那樣,形成了惡性循環。越變革越糟糕,越糟糕越變革,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對事情的判斷有偏見,心智模式錯了。
有時候,問題常常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因此不可能用同樣的思維模式去解決。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一個問題不可能通過引起這個問題的思維模式本身來解決。”
這里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廣告公司的老總非常喜歡四合院,終于在北京二環內找到了一個四合院,裝修得還特別漂亮,公司里面誰也不能住,只讓一個做飯的阿姨住在里面,因為她早上起來要打掃衛生。但是阿姨很生氣,她說:“我在農村住的就是平房,怎么到你們這兒還住平房?”
依她的心智模式,住上了樓房才叫幸福。現在還讓她住平房,她就覺得不幸福了。這就是農村人的心智模式和城市人的心智模式發生了沖突。
個人或企業在面臨困境時,首先應該問一個問題:除了考慮事情做得對不對之外,這個事情本身有沒有問題?問題背后還有一種限制性、制約性的東西,這個根子要是不挖出來,再怎么變革都不能解決本質問題。
現在,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幸福、很苦惱,好像活在一個自己掙脫不了的套子里面。比如有些人總想跳槽,因為覺得有人跟他作對,結果跳到另外一家公司,發現還是有人跟他作對。再比如有的人離一次婚是因為不滿意,再結婚還不滿意,于是就再離婚,于是出現了習慣性的跳槽、習慣性的離婚。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如何才能獲得解脫呢?比如前面舉的一個人掉進深潭的例子,你就要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系統是什么,否則你只會憑本能不停地掙扎,最后的結果是被旋渦吞沒。這就涉及弗洛伊德說的人格結構的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比如一輛馬車是由馬、車夫和主人組成的,就相當于本我、自我和超我。這匹馬以為馬車由它決定,它在不停地走,以為離了自己車就不能動。事實上,馬車走到哪里不是由馬而是由車夫決定的。聰明的馬知道這一點,不聰明的馬還以為自己有自由意志。
其實,決定馬車最終到哪里的不是車夫,而是那個主人。主人說要到哪兒,車夫就駕著馬車到哪兒。所以,有時候人們覺得自己在掙扎、在痛苦、有很多苦惱,就像一匹愚蠢的馬,老以為自己可以主宰命運,而不知道真正決定命運的東西就隱藏在內心中。有些人就像馬一樣,不知道背后還有車夫和主人。
這個比喻也能夠解釋為什么某些人特別容易生病,什么病流行他就得什么病。也許是因為這個人在童年時一生病就得到更多的關愛,沒病的時候就被人忽視。弗洛伊德講到,一個家庭里第二個小孩出生后,第一個小孩一定會生病,因為只有生病才能贏得關注。很多人被內心潛在的需求和愿望所支配,形成了自己都意識不到的觀念。比如,只有生病才可能獲得別人的關注,得到更多的情感和照顧等等。一旦這種潛在的愿望形成了,它就像種子一樣在內心里發芽長大,形成一種看不見的力量。
這種潛藏于內心、暗中支配人行為方式的力量叫作癮。于是,雖然在理智上知道某些行為和做法是有害的,但我們還是會去做。比如,誰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還有人選擇繼續吸煙,這就是被內心中看不見的力量所支配,這種力量就是癮頭。
表面上我們被生活中的某種東西給困住了,比如很多人抱怨婚姻有問題、老板有問題、公司有問題,他們常常歸罪于外在,實際上他們是被內在的心智模式所牽制。某種東西像癮頭一樣牽制住了他,時刻在操縱他,他自己卻渾然不知。如果不僅不追溯背后那個癮頭,還不停地用歸罪于外在的思維方式去解套,那就根本解不了套。跳槽,離婚,甚至出國……解套方法很多,但就是解不開,還是被套著。
有些人或企業往往把各種不如意都歸于直接原因或外部原因。這就掩蓋了一個基本事實,即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里、有沒有發現自身的問題。有一種說法叫受害者心態,就是一種歸罪于外在的心態。他們總覺得周圍白癡當道、草包橫行,自己懷才不遇,總是郁郁不得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個可恨之處自身往往意識不到。
卡內基曾經說過:
人是永遠不會自認有錯的。
卡內基曾經去關押重刑犯的辛辛那提監獄調查過,那些犯人最后留下了各種自白,但沒有一個人認為是自己的問題,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犯罪歸于社會的原因、朋友的原因、同事的原因或家庭的原因。人總有一種歸罪于外在的心態,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內心可能有一個魔障,它像一個監獄,在內心里把自己關起來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對婚姻不滿,抱怨配偶不理解自己;有的員工對工作不滿,抱怨老板不尊重、重視自己;有的企業對客戶不滿,抱怨客戶不了解他們的產品。這些抱怨產生了一種假象,抱怨者把問題歸于別人,仿佛自己是一個受害者,于是獲得了片刻的安寧。這樣的心智模式就是不能獲得解脫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癮頭。
受害者心態可能來自于幼年或童年時希望被別人不斷關注、安慰的一種癖好。這種癖好就像我們曾經講過的意識雷達,若一個人的頭腦中開啟了這種雷達,他就總是會發現各種不公平,因為當他對公正有一種癖好時,他就對不公正十分敏感。本來這件事不存在公正與不公正之別,或者別人偶然說的一句話里并不包含敵意,他也能感受到某種敵意,這是他自己的意識雷達探測到的。
這里存在一個映射關系,人接收信息就會作出反應,別人明明沒有敵意,但你感受到了敵意,那你隨后的行為就有敵意了。而且你的敵意別人能夠接收到,他本來沒有敵意也會報之以敵意,于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最后你就“夢想成真”了。
有這樣一個案例:
據說國外的警察抓到兩個嫌疑犯后不敢打這兩個人,就用手銬把他們各銬一只胳膊,讓他們互相打。剛開始兩個人還有一種默契,我不打疼你,你也不打疼我。
但是在此過程中,其中一個人總能在某一次感覺到,對方打自己的這一下比自己剛才打對方的那一下要重。有了這種意念后,他下手肯定要重了,這一重就反饋到對方身上,對方一定會用更重的拳頭來還擊。
最后的結果一定是兩個人都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這是一種映射游戲。
如果兩個人能夠形成一種默契、事先溝通好了,說萬一打重的話并不是有意的,或者說,當一個人覺得另一個人打重了,他就有意打輕去還擊,這個游戲就玩不起來。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會覺得對方是敵意的,形成了這種心智模式,最后傷己傷人。
這個案例可能有助于一些員工心智的解套。有些員工總希望在氣勢上壓倒別人,也會用這種姿態對待領導,雖然可能會稍微收斂一點,不那么明顯。而領導覺得這個人是自己的下屬,還那么囂張,就要打壓。員工又反過來想,自己已經是下屬了,領導還這樣打壓,就該反抗,于是映射關系就形成了。最后,這名員工不堪忍受,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仍會被領導打壓。遇到這種人,你不僅要同情他,還要幫他分析內心的心智模式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如果他不能從自己內心去解決這個問題,他的命運就會被套牢,永遠無法解套。
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若一次又一次踏入類似的命運中,就需要審慎而冷靜地思考,如果不能找到根本原因、發現錯誤的心智模式,就會一次又一次犯下同樣的錯誤。就像西方諺語里講的,如果第一次出軌是不小心,第二次出軌是情有可原,就可以預見他會第三次、第四次不斷出軌。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