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知道山西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文物大省,但直到近兩年才知道山西竟然保存了如此多的古戲臺,雖然許多早已荒草叢生,看不出當初臺上或輕歌曼舞或擊節高歌時的繁盛,但它們就這樣落寞的在風雨中守候守候了幾百年,只為給我們一個答案。
古戲臺,一定是活的,有靈性的,數百年來,它們無數次見證了戲文中人世間最動人心扉的愛情,最波瀾壯闊的歷史,最感人肺腑的節義,本就悠長的年歲,不知經歷了多少的輪回,才會讓人覺得,現在如今空空如也的戲臺之上,仍舊能聽到古時傳來的絲弦,想到一出出傳唱百年的戲文,每一座戲臺都是一棵菩提樹,讓人輪回三百年,開了靈智。
戲臺往往坐落在神廟之中,但并非佛教寺廟,佛講究斷絕紅塵的清修,自然跟最紅塵的戲曲絕緣。那只是佛的不幸,無法享受這世上最美的供奉,而民間的神,就顯得明智的多,他們保佑一方百姓,所求的回報往往是幾臺戲,老百姓也樂于將這人世間的至美與神共享,何況娛神更是娛人。而戲臺往往也就成了寺廟中最華美的建筑之一。
戲臺因戲而建,因戲而興,但多少戲曲湮沒于時間的長河,宋金雜劇如此,古老的南戲如此,連勝極一時的元雜劇也逃不過如此的命運,但戲臺留了下來,憑著因太久的時光而殘破不全的記憶,任人解讀,解讀那些過往的流光。
元代戲臺小而方無前后場隔斷,之后的戲臺漸漸成為長方形,并有了前后之別,它無聲,但告訴了你戲曲的演進,如何由簡到繁,人少到人多,化妝術的精進…都被記錄在這磚瓦木構之中。
時至明清,山西戲臺多如牛毛,形制繁多…它又想告訴我們什么?撫摸著它的臺基,努力聆聽。人往往言說明中后期雜劇一夜消亡,傳奇起而代之,但那只是文本,在沒有吳儂軟語的傳奇的山西,如此多的古戲臺上演的是什么?顯然…雜劇并沒有一夜而亡。這些,都是古戲臺,講給我們的故事。
凄風冷雨堪憐,陳瓦舊磚無言。如今它們似乎漸漸的死了,或被欄桿圍起,或在風雨夜哄塌…沒有了戲的滋養,它們倦了這過長的壽命。但五爺廟的戲臺還正青春,五爺靈威遠傳,又出了名的愛看戲,它還要好好的活著,看如今的故事,講給下一代。它是古戲臺中最幸運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