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胖說,這是一個知識恐慌的年代。是的,但凡一個熱愛學習的人,都能輕易從網上找到各種學習的資源。近兩年知識付費大行其道。不少社群朋友表示,買了很多網絡課程或書籍卻看不完。有人說沒時間,有人看過記不住。各類書籍占滿書架、網絡課程填滿電腦或網盤,錢花出去,卻收效甚微,很苦惱。
? ? ? ? ? ? ? ? ? ? ? ? ? ? ? ? ? 01
笑來老師說,用寫作的方式輸出倒逼輸入。于是半年前我加入007寫作社群,堅持每周一篇寫作。過了2018春節(jié),似乎遇到新的困境。過年期間無心認真寫作,節(jié)后事務忙,原本第3、4天擬提綱,如今竟推遲到第5、6天才下筆。我要求自己至少提前1天完成寫作任務,不得不面對并反省。
事務忙不是理由,無數人一定比我更忙。沒做好一件事,一定是因為沒有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們不會忘了吃飯睡覺,因為他們是剛需。對!要把寫作當作自己學習成長的剛需。
? ? ? ? ? ? ? ? ? ? ? ? ? ? ? ? ? 02
有句玩笑話說,“時間就像乳溝,擠擠總是有的。”難道是在時間管理上出了問題?從刷牙洗臉、騎行跑步到搭乘地鐵,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聽音頻節(jié)目,隨身帶書一有時間就閱讀學習。都快把自己逼成海綿了,為何寫作時仍覺得“庫存”不足呢?
深思過后,發(fā)覺平時思考不足。30-60分鐘連續(xù)聽了1-2節(jié)課程,一時間很有收獲,卻缺乏總結歸納、復習反思、聯系生活。在總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能否考慮調整輸入與輸出的時間比例,適當減少收聽、閱讀時間,增加理解反思的時間?畢竟,缺乏思考、對未來成長沒有幫助的學習,是低效學習。
? ? ? ? ? ? ? ? ? ? ? ? ? ? ? ? ? 03
以往的寫作,多是在調取自己的存量知識,卻少有對新知識的理解與反思。一篇文章總希望面面俱到,過份追求大而全,洋洋灑灑幾千字,寫得辛苦,卻往往導致內容浮在表面,分析得不夠透徹,例子不夠豐富。
能否換個思路,增加寫作頻率,減少文章字數?記錄每日心得感悟,或從書中某個觀點、或從生活某件事務。不求一蹴而就,但求邊寫邊學,循序漸進。待某方面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再整出一篇深入詳細的好文。
看過貓叔關于剽悍行動營的宣傳,一直很心動,卻沒有勇氣加入。我相信007社群中有不少行動營的成員,本人愿意真誠結交并誠懇學習。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先達到數量,再逐步追求質量。
若能堅持每日千字,相信比每周一篇收獲更大。
讀書使人完整,討論使人完備,寫作使人完善。——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