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我小時候的世界,工作是一份份紙質文件,娛樂是晚上的八點檔或者少兒頻道,新聞是準時的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知識是一本本書籍。一切通過媒介劃分得如此清晰,干凈利落得無法想象。于是工作是有效率地,學習是難以干擾地,娛樂是有時限地。如今,這些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有些人說九齡后是全民娛樂的產物。我們過于自我和自信,專注于媒體生產的扭曲世界,心靈過早的成熟卻行為固執地幼稚。可是看看我們長大的這個世界,這又有什么奇怪。我們生活在一個方方面面都可以有手上小小的機器觸及的年代。我們不用百科全書,因為Wikipedia可以解釋任何事情;我們工作不需要寫字,因為一切都是用Office處理;我們也不需要電視,因為網絡可以讓我們在任何時候看任何想看的東西;我們不需要出門,因為網店里什么都買得到。當你在同一個媒介里可以選擇娛樂、消費、工作、學習時,你慢慢習慣去只看那個你憧憬的世界,只選擇讓你感興趣的東西,于是世界更大了,可你所接受的卻更少了。
當然,這不是說所有人都慢慢變得無知,為了溝通,人總是在試著融入普羅大眾,時事新聞網絡熱點都是為此存在的。可是因為網絡,一切卻過得太快了,有多少人還能記得去年最火的那幾張臉孔或是上個月的熱點新聞?至少我已經快忘了,中間發生太多事,有時甚至連昨天的都已經算舊聞了。而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長大的我們,如果不專注在自己,慢慢連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感都會被那龐大的信息給掩埋。這是一個You are nobody until you are talked about的世界,每天看著無數草根被從茫茫人海里挖出,誰不想至少在網絡上找點存在感,誰不想得到別人的認同,誰不想可以和別人聊聊自己熱愛的。可是也正因為這是一個被整合了的世界,每個人都只專注于自己,來看我、來關注我、來關注我關注的,這成為了新一代人內心的吶喊,志同道合不再誘人,人們把自己放在了中心。
于是我們迎來了Web 2.0,一切可以定制,一切關于自己,一切如此輕易的新網絡。他們為普通人提供了受關注的門檻,Youtube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電視臺,Facebook和人人讓每個人都可以把生活的每個細節給朋友閱覽,Twitter和微博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人。于是我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于是我們選擇只有自己入得眼的真理,于是我們盲目根據信息去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慢慢地發現,原來整合的不只是媒介,而是現實生活和那些虛擬數據;那網絡上你可能并不認識的一個個人,可能成為你社交圈的一部分;那網絡上一個個熱點事件,像是你閑話家常里的平常事;那個其實無法完全代表你的虛擬形象,成為了真實的你。那那些無法被網絡收羅的真相又該如何安放呢?那個被你忽略的,網絡下可能不健康、可能不完美的你又存在于哪里呢?有些人就此開始逃避自己的現實世界,躲在電腦的背后沉浸;有些人用極致的手段來使自己一致,整容來看起來美麗、抄襲來看起來聰慧;更多的人得過且過,混跡于別人的存在后,成為那被忽略的影子。
我們覺得自己可以改變世界,卻漸漸發現自己不過是創造這一切的微粒,和那些信息一樣,今天還是熱點,明天便已無人問津,這時再看看那么多年前的世界,或許也并不糟糕。我們可能沒有那么豐富多彩的娛樂,但生活如此腳踏實地。信息傳播的緩慢讓你有時間去獨立思考理解,有限的內容讓你有閑暇去看本充滿智慧的書或關心身周的人和事,那些小事逐漸積累讓你變成一個溫暖、自信、充滿智慧與愛的人。于是,想對自己說,請試著拾起過去的那些習慣吧,讓思維延展開,讓心靜下來,如果你不甘愿一生如此而已的話,如果你終于發現自己被這個時代毒害至深,卻努力清醒著。
我想每個人在懵懂不知事時都是不愿平庸的,或許你現在并不是一個有毅力有能力的人,但總會在某一瞬間得到一些力量,像是某個人的經歷或某本書的一段話。它們或許并不能讓你一次變成一個超人,卻可以激勵你去面對這個不太理想的自己,并開始從一些很小的事做起,而那一次次行動積累而成的,我相信會是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