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孤獨,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
文、樂樂
回家一直研究秀米,編輯器,研究來研究區還是好難懂,對我我這個圖形編輯的小白來說簡直就是,頭疼、頭疼、頭疼。算了,我還是先好好寫文吧。
受友人的邀請看了一部,日本的電影,名字叫《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相信很多朋友看過,一部老電影,在當時挺火的,引發了大家很深的思考,其實看著看著就覺得和我昨天寫的那篇《孩子是溺愛點還是嚴厲點》,有點類似,故事的內容主要講的是女主角松子從小因為姐姐生病、瘦弱的原因,所以爸爸媽媽就把所有的關愛都給了姐姐,爸爸媽媽總覺得姐姐可憐,所以忽視了松子也需要愛,從小在親密關系的愛的被需要上,對于松子來說一直是缺失的,以至于她以后談戀愛的時候,全然的付出,忘我的付出,忽視了自己的需要,畸形的認為,只要對方一直陪著自己,只要是不孤獨的什么都可以,對于戀人的行為無底線的容忍,以至于一直被遺棄,我覺得問題關鍵還是她自己沒有覺察和自省,到自己真正的需要,不能正視遇到不對的人,不能自我修煉,去享受孤獨的快樂,走上了自暴自棄的道路。
可以肯定的是這部電影,很感人,劇情是吸引人的,會引起你強烈的同情心,憐憫她,為她鳴不平,可是每個人自己選擇的道路,又有誰能改變的了呢,她的好朋友阿惠勸過她,也想幫助她,可是有些恩惠有些選擇,并不是施恩者想象的那樣。
孤獨就不好嗎,付出就不好嗎,我到認為孤獨也可以是一種自我提升的享受,每個人都要有獨處自愈的能力,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創傷,有可能是原生家庭帶來的,也有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想不通的,所以一個成熟的人能夠學會平靜,并且能夠在獨處的時候去覺察自省,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那么我認為就是高情商的一種表現,理解別人的情緒,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然后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控制自己,并且抵御自己人性中的不足,對抗那些自己覺察出來的缺點,一直和自己戰斗的人,總會越來越好的。
另外這部電影還引發了,對于小孩教育問題的思考,親人對孩子的影響,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親密關系對人的影響,都是很重要的,自愈還包含,受挫的能力,當自己受到挫折的時候,會如何去面對,面對不想要的東西如何學會從容的拒絕,如何做某些事情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快樂。追求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生無可戀的時候又是怎樣的一種灰暗,如何讓自己能夠保持正能量,都需要自愈,需要獨處,好像男人在這一面比女人表現的要更明顯一些,男人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就更愿意的獨處在一個地方,靜靜的呆著,而女人就喜歡傾訴、分享,所以男人好像要比女人遇到事情更從容大度,而女人就容易糾結于某些事情,沒有頭緒,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想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缺乏這樣獨處自愈的能力,每個人都應該有那么一點時間,去和自己的心靈對話,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往往這種指引總是對的,所以為什么現在慢生活這么受人歡迎,很多的心靈導師,療愈課程的崛起,也恰恰說明了,我們整日奔忙于瑣碎的事物,而忘記了單獨的獨處一會,靜靜的思考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使用腦子的指揮太多了,它更喜歡的是新鮮好玩的事物,喜歡刺激的東西,而內心性本歸原,冥想的力量我覺得也是說的獨處的思考,只不過冥想會更加豐富獨處,使得獨處更加豐滿生機。到影片的最后,松子離開了人間,通往天堂的階梯,她本歸原點的地方,她的家,她的姐姐,她最初美麗的樣子,她的童年,青年,唱著歡快的歌曲,歡快,從容,得到了一種溫柔的解脫,導演用了這樣一種很劇情的視角,演繹了女主角的一生,感人肺腑,引了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