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傳》讀者見面會,在西安曲江賈平凹館舉行,我約上我的小伙伴前往,希望能見到賈平凹先生。小伙伴說出席嘉賓名單上就沒有賈平凹,我肯定會失望的。
心誠則靈,我倆剛找到賈平凹館,對面就走來賈平凹先生和他的朋友,早兩分鐘晚兩分鐘,我都沒有機會和他問好,沒機會告訴他我很喜歡他的作品。他就是一個憨厚的鄰家大叔,平和而又耐心,面對很快圍上來的熱情讀者,他應答著大家的問好,耐心地和大家合影,很隨和。
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在國外出版后,有一位記者看過后打電話給錢先生,希望見他一面,錢先生委婉睿智的拒絕了她,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看生蛋的雞是什么模樣?”
我很喜歡賈平凹先生的作品,雖沒有非見不可的沖動,但我卻有一種賈平凹情結,那源于我的少年時代。
三十多年前,我在隴東的荔堡中學上初中,學校雖然簡陋偏僻,卻有著濃厚的讀書氛圍,學生沒有學業負擔,沒有升學壓力,看課外書是我們最大的樂趣;學校的幾個語文老師都愛寫文章,在當地的雜志《崆峒》上經常發表,我的班主任王天恩老師,是當時學校有名的文藝青年,他為此還去省里參加了作家交流會,回來后在課堂上大談賈平凹,還特意交代同學們,“凹”讀“洼”的音,也是“洼”的意。我現在還記得王老師講到賈平凹每年要寫多少萬字的作品時那種激動崇拜的神情。彼時,我正沉浸在無邊無際的小說海洋中,對王老師也是崇拜有加,他的話烙在了我的腦海中。
從此,我記住了“賈平凹”這個名字,還盲目地對他有好感,但是沒有機會讀到他的作品。
當賈平凹的《廢都》最火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讀了此書,卻大失所望,以我當時的理解能力,我可沒有讀懂他文字背后那么多的諷刺意義,我覺得那純粹就是一個小黃書。
我擱置賈平凹,再也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但他的名字倒是越來越響亮了。
2010年,我來到西安,做了圖書編輯,有個同事和我聊起賈平凹,她說她隨朋友去了一趟賈平凹的工作室,賈平凹很隨和,和同去的每個人都合影,還給每人送了一本簽名的新書《古爐》,年輕的她根本讀不進去,借給我,讓我慢慢讀。
《古爐》吸引了我,讓我對賈平凹先生肅然起敬,我也和我的老師一樣地開始崇拜他。
小說中的古爐村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鄉村的縮影,貧窮、沉悶、無聊的鄉村生活,既有生老病死、人情冷暖,也有革命的狂熱沖動和人性扭曲,書中展現了最原生態的農村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蠶婆和她的孫子狗尿苔,蠶婆如我的奶奶一樣的善良隱忍;還有那些西北的地方風俗描寫,一如我的童年經歷。
于是,我回過頭去重拾賈平凹的作品,又讀了他的《秦腔》,借用艾青的詩歌“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來說,那就是為什么《秦腔》這部作品能打動人,因為賈平凹對家鄉的那片黃土地愛的深沉。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到目前為止,《秦腔》是他的作品中評價最高的,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秦腔》是改革開放初期西北農村的嘈雜世風圖:展現了農民的困惑、依戀、無奈和掙扎。作品中的夏天義一生剛強,他以有五個兒子而自豪,到老卻沒有一個兒子愿意贍養他,最后在山體滑坡中被掩埋了,給兒子連喪葬費都省了,多么恓惶的結局。
后來我又讀了賈平凹的一些散文,有寫他父親的、寫他母親的、寫朋友的、寫初戀的,都是那么樸實真誠,卻不乏深邃的哲理。
有人覺得他的文章和他的人一樣“土”,確實如此,文如其人,他農村的成長經歷,他固有的那種農村人的生活方式,也許在西安城里的文人圈子里,就是“土”了。
在西安,對賈平凹說三道四的人還真不少:有人說賈平凹打麻將輸了不給錢,以自己的字抵賭資;有人說他跟賈平凹住一小區,賈平凹的人品不咋地。他們都是賈平凹所謂的熟人,他們說賈平凹不好,無非就是賈平凹讓他們失望了,他們也許沒有讀過賈平凹的作品,即使讀了也沒有產生共鳴,只是知道賈平凹是名人、是大作家,在他們眼里,賈平凹就該像俠士、像圣人一樣地光燦燦,結果發現賈平凹和自己身邊的普通人沒有兩樣,也有很多人性本身的缺點,比如小氣、愛錢、看重領導等等,這些傳聞從來不會動搖我對賈平凹的敬意!
因為我喜歡賈平凹的作品。
賈平凹大多數作品都是聚焦西北農村。后來,他把目光觸及到了西安城里的人,這才有了《高興》,高興是西安城里的一個收破爛的,作者滿懷悲憫,關注到了社會最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況,這樣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小說,在當下文壇是沒有賣點的,他卻堅持創作,這是他難能可貴的地方。
當商業文學都在寫霸道總裁、寫高富帥、寫白富美的時候,或者是穿越或者是宮斗作品大行其道的時候,賈平凹固守著自己的一方精神圣土,關注著中國最普通的群體——農民,以文字最本質的力量呼喚著人們的良知,這才是我最尊敬他的地方。
賈平凹的《帶燈》,關注的是基層鄉鎮干部,帶燈是小鎮上的公務員,有工資,比普通老百姓強多了。她愛美,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她很善良,是骨子里的善良,在工作中善于變通,不為難百姓。最終她還是成為權利斗爭的犧牲品,最后竟然得了夜游癥,以悲劇結束。用賈平凹自己的話說,“帶燈”指螢火蟲,它們從自己身體里發出那點微弱的光,也能照亮一星半點的世界,帶燈就是有良知的基層干部。
賈平凹在《廢都》之后沉寂了很多年,后來他的作品噴薄而出,他認清了自己從哪里來,以深厚的西北文化做根,寫出了精品。我覺得賈平凹寫《廢都》就像舒淇當年拍三級片一樣,后來他們都用作品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頭條問答里有人提問,除了莫言,中國作家中誰最有可能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我覺得的是賈平凹,他的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莫言好,賈平凹才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最佳得主。
賈平凹的作品累計出版已經有幾百萬字了,我只是讀了其中一點,他還在努力地寫,我也會一直認真地讀。我對賈平凹情有獨鐘,如同他對他的家鄉情有獨鐘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