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31-《奇葩說》第四季第一期:是你,會不會做單身媽媽?

辯題:是你,會不會做單身媽媽?

正方:會
張泉靈 董婧 范湉湉 吳迪

反方:不會
蔡康永 劉楠 大王 如晶

大王:

  1. 我連單身都不愿意做,怎么可能會做單身媽媽。
  2. 像我這樣不在乎傳宗接代的女人,只想找男人戀愛的女人,如果真的生了孩子一個人帶,不僅是給我添麻煩,更是給孩子添麻煩。
  3. 害怕,我害怕的不是說我要承擔起所有的經濟壓力,不是說有多苦有多累,為了孩子,這些苦我能吃。我真的害怕的是,在我獨自把孩子帶大的那么長的歲月里,我不懂得怎么去掩飾我的脆弱。害怕孩子會強迫自己成長,承擔不必要的責任。這樣的優秀我真的愿意看到嗎?
  4. 我選擇不做單身媽媽,不是因為我不夠堅強,是我怕我的孩子逼自己比我更堅強。

范湉湉:

  1. 為什么一個女性不可以單獨撫養自己的孩子。我從來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完整的愛。我們怎樣證明這個愛是完整的。只要這個孩子所有的情感需求,我能夠滿足他的話,我覺得她就得到了我全部的愛,甚至是完整的愛。
  2. 我發現我愛的人越來越少了,與其去追求虛無縹緲的愛情,我突然想抓住一種東西叫親情。我覺得人有的時候活下去需要一點理由,如果為自己的話,這個理由很多時候不是很存在,可是如果為你愛的人的話,這份理由非常地充分。
  3. 我想嘗試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讓我生一個孩子,全身心的愛她,直至生命消逝。

劉楠:

  1. 大家有沒有權利做一個單身媽媽,當然你有,你能不能做一個單身媽媽,你可以,但是,如果讓我選,我會不會選擇當一個單身媽媽,或者這樣說,我想當一個單身媽媽,單身是不是一個最優的選擇。
  2. 社會最基本的配套還沒有ready。政策和規則上還沒有準備好,這些現實的問題都擺在我們面前。經濟基礎不允許,孩子就是超音速鈔票粉碎機。工作職場上,現在的配套也非常不完善。
  3. 有簡單的路走,為什么要選難的路。當你走一條很難的路時,你必須知道,你不是一個人承受這個難,是你和孩子一起承受這個難。
  4. 寧愿把壓力扛在自己的肩上,我不想讓孩子承擔任何的壓力,我希望我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沒有任何負擔,宛如羽毛。

董婧:

  1. 父母離異后,我的生活走上了正軌
  2. 柔弱的女性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完成了自己的事業積累。
  3. 我媽離婚后教給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妥協和不將就

如晶:

  1. 單身分為主動單身和被動單身。
  2. 主動單身。養小孩,和想單身是競品,有想單身的性格的人是不適合養小孩的
  3. 被動單身。想要小孩,就像沖動購物。父母覺得自己的基因優良,所以必須延續夢想,但有時候小孩真的不適合。
  4. 主動單身,性格不適合養小孩,被動單身,不能用小孩來證明你自己。

吳迪

  1. 單身媽媽的偉大,我們沒人會拒絕。

肖驍

  1. 我沒法接受的是,在我看到我的媽媽在做單身媽媽的期間,那么辛苦的情況下,告訴你們自信一點,你們可以的。

張泉靈

  1. 中國的絕大多數家庭,即便結構是完整的,事實上你們都會當單身媽媽的,對孩子情緒的影響,是單身的,很多的父親是缺位的。
  2. 我不想用個體來做例子,因為任何的個體,你都能找到反向的個體。
    兩份數據報告,我們的偏見是單身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會讓孩子受傷害。
  3. 不要等到整個社會ready了,我們希望大家一起來幫我們ready。

蔡康永

  1. 對方在訴求愛是你們不專業的一個表現。
  2. 辯題討論的是主動的選擇,當你有選擇的時候,你要不要做單身媽媽。即使可以不做單身媽媽,也要選擇做單身媽媽。
  3. 我要做單身媽媽是一個決定,這個決定是一個態度當你可以不單身的時候,你依然堅持要單身,你就是一個排斥束縛和承諾的人,而孩子是一個不可逆的選擇。當初你拒絕了承諾和束縛,不就是為了彈性和自由嗎,而孩子是和這個抵觸的。

羅振宇

  1. 女性承擔社會壓力, 承擔你們剛才所講的一切的能力遠超你們想象,所以歌德才有那一句著名的話:永恒的女性,引導人類前進。

馬東

  1. 羅振宇有一個特點,他的話都是句號結尾,著重的一些用嘆號。
    我不敢用嘆號和句號去結束我的話,我只敢留一些問好,最多是寫省略號
  2. 等孩子問單身媽媽為什么要生我的時候,你會不會覺得欠了孩子什么?

我的感想:

第一期的節目似乎導師們和選手們都還沒有進入辯論的狀態,沒有找到辯論的那種邏輯感,很多辯手都用力過猛,過度煽情,往往偏離了辯題的指向。

我覺得蔡康永老師的總結陳詞很精彩,指出了辯題的關鍵:主動選擇。在有可以不做單身媽媽的選項前,選擇了要做單身媽媽。而選擇單身往往是追求自由,擺脫束縛的體現,這與養小孩構成了一種天然的矛盾。這點理性擔當如晶寶貝也指出來,養小孩和想單身是一組競品。

反方的辯手們,大王從不想單身想戀愛,不想做媽媽去承擔責任,兩個角度出發來論證不做單身媽媽。如晶則從主動單身和被動單身兩個角度來分析辯題,邏輯嚴密,非常精彩。劉楠從社會、職場等條件不具備出發,條分縷析,充滿理想,指出既然有一條簡單的路可選,為什么要選難的路。

正方的辯手們,則舉了太多的個例,嚴重偏離了辯題,董婧的故事只能證明婚姻不幸時要不要離婚,恬恬的“生殖沖動”也只是說明自己想要一個孩子,吳迪的發言完全是論證我愛單身媽媽。唯有張泉靈老師的發言切中了要害,通過用數據說話,尋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論證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完整家庭的孩子差。

在辯論中,用自己的經歷舉例,也許更能煽情,打動觀眾,但也要考慮到是否對辯題有幫助,誠如張泉靈老師所說,我不想用個體來做例子,因為任何的個體,你都能找到反向的個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