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說的明明都對,但就是無法獲得對方的贊同?
為什么你認為你的方案、報告條理清晰、有理有據,但總是一次次被打回?
這本由前麥肯錫咨詢師大島祥譽所寫的書能夠幫助到你。
眾所周知,麥肯錫是全球頂級的咨詢管理公司,是人才培訓大本營,除了員工本身的優秀之外,也與麥肯錫的人才培訓密不可分。這本書中,大島祥譽著重講解了麥肯錫新人培訓中的最精華部分——邏輯思考術。
麥肯錫的“邏輯思考”其實與我們通常認為的“邏輯思考”含義有所不同,書中說道:麥肯錫邏輯思考的作用是“為創造性思維提供助力”。其實我們平時的一些點子和想法也是創造性思維,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為我們的想法實現提供助力”。通過這種邏輯思考能夠幫助你獲得別人的認同,使你的好想法變成現實。
“邏輯思維”指的是什么?
咖啡愛好者們很可能知道,雖然咖啡香味濃郁,但是生的咖啡豆在烘焙之前,是沒有任何味道的。同樣的,很多人在表達自己觀點時,往往心里怎么想的,就直接表達出來。這些直覺表達出來的觀點就像是沒有被烘焙過的生咖啡豆一樣,不容易被對方理解接受,因此無法表達出它的真正價值。讓他人理解并接受自己的想法就相當于咖啡豆的烘焙工序,這就是麥肯錫所的“邏輯思維”。
它的主要步驟包括批判性思考(通過深刻洞察得出自己的想法)+邏輯性展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
如何鍛煉邏輯思維?
首先明確一點,邏輯思維并不是聰明人的專利,它是可以后天訓練的。
一個人對對方的話產生同感,感到有魅力,并不只是因不為它“邏輯上正確”。在麥肯錫,對于咨詢顧問來說,溝通不能只用知識來表達,而是要達到鼓舞客戶和相關人員做出行動的結果,并讓他們認為這樣“理所當然”。換句話說,邏輯思維是一種實現目標的工具,即“打動人心,并且讓這份變化付諸行動”。
邏輯思考的基本框架:
1.自己認真確認前提?(是真的嗎?)
2.深入調查證據(……所以會這樣)
3.形成屬于自己的意見(這個不錯哦)
01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
要走上批判性思考的康莊大道,我們首先得了解沿路有哪些坑,避免掉進去:
1.從“想當然”當中脫離
第一步,自己確認前提(這是真的嗎?)
盲人摸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摸到腿的認為這是一棵樹,摸到鼻子的說這是一條蛇,摸到耳機的人覺得這是一把扇子。為了鍛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就要養成經常質疑自己的習慣,下結論前先想想“這是真的嗎?有什么遺漏沒有?”
2.不要把“關聯關系”和“因果關系”混為一談
舉個例子:
根據最新的調查,違反“汽車超速行駛的規定”的人中,94%的人在違反規定前的24小時內都做過某種行為。涉及重大人身傷亡的交通事故中,97%的肇事者在事故發生前24小時內也都做過這種行為。
您認為是否應當通過法律禁止這種行為呢?
那如果調查中所說的這種行為,是指“吃早餐”呢?
【關聯關系】=結果上有關,但并非直接的原因和結果
【因果關系】=結果上有關,而且有合理且直接的原因和結果有關
以上的例子比較極端,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只憑“關聯關系”就認定問題的原因和結果,據此想解決方案,最終結果自然不如意。
那么,批判性思考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呢?書中介紹了3個基本方法:
一是明確目的是什么?判斷當前的行為是否符合目標的實現,從本來的目標來思考“這真的有必要嗎”,會明白某些事情即使不做,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二是明確自己的思考模式框架,跳出思維定式 。
三是不斷發問:所以呢?然后呢?為什么呢?
姿勢正確是第一部,接下來,我們要養成長期的習慣。作者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可以從這些小事入手,養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習慣1:對身邊的人講話更加“具體些”。
習慣2:不要隨波逐流。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想想理由,說明確實的根據。
習慣3:看新聞的時候聯想到其他事情。比如國家實行某一項政策,思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呢?)這個原因會帶來什么樣的問題?(然后呢?)
習慣4:沖動購物之前要思考。買這個物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思考“這真的是需要買的嗎?”
習慣5:區分事實和意見。如果在跟人講話的時候運用批判性思維,你會發現那些聽上去是“事實”的話,很多時候不過是說話人的主觀意見而已。
習慣6:嘗試當一下蘇格拉底。對于所有的發言,不要理所應當地放任不管,而要找出某個問題。比如針對“顧客滿意度”這件事,反問“那么顧客的滿意度究竟是什么呢”;對于“背叛別人是不好的”,反問“那什么行為算是背叛”。
習慣7:不能放任對話的模糊。與熟悉的人說話時,我們很習慣用“這個”“那個”代替,因為彼此熟悉,所以即使邏輯不通,也能溝通下去。但我們平時要有意識地練習明確表達,防止自己把這種習慣帶到職場上去。
02如何進行邏輯性展開
邏輯性展開的3個要點:
邏輯上是不是有漏洞(廣度)、邏輯是否挖得夠深(深度)、邏輯是否講得通(跳躍)。
重要工具——金字塔結構
在所有工具里面,金字塔結構是比較簡單的一種。金字塔結構作為幫助溝通的工具,可以讓對方更易于理解信息,增加信息的說服力。
書中以做一個服務研討的報告書為例,講述怎樣建一個金字塔結構。這份報告書原本是這樣的:
將這個方案改成金字塔結構的步驟如下:
首先,沿著課題——關鍵信息——關鍵線索的路線,進行“然后呢?為什么是這樣?”的深入思考,導出如下要素:
步驟一,決定【課題】:是否應當實行新服務
步驟二,確定【關鍵信息】:應當如何具體推進新服務。
考慮邏輯框架:對信息進行分組,對事業環境框架中的3C(客戶競爭公司)進行分析。
步驟三,明確思考:思考“然后呢?”
步驟四,明確證據:思考“為什么?”,確認信息的證據。
本案為:【關鍵線索(主要證據)】
A.市場魅力度
B.競爭優勢
C.公司情況
如此展開金字塔結構,便成為下圖所示。這種方式在溝通時更有說服力。
最后,檢查一下有沒問題,檢查要點為:
結論是否回答了課題;
橫向呈現MECE分析法的關系,即沒有重復和遺漏;
縱向呈現“然后呢?為什么?”的狀態。
從何開始、如何開始思考
使用金字塔結構的前提是找到【課題】和【信息】,這些從哪里開始思考呢?作者介紹了“演繹法”和“歸納法”。
演繹法
【前提條件(大前提)】——【調研觀察(小前提)】——【結論行動】
這個方法也就是蘇格拉底著名的“三段論”,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
所有人都會死【前提條件(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調研觀察(小前提)】
所以蘇格拉底會死【結論】
不過,這個方法要注意,大前提不能有問題,否則后面的結論也不正確。
歸納法
這個方法在演講中經常用到。結構為:【多個事實/情況】——【類似的調研觀察】——【推論/結論】
“便利店的紙杯咖啡很受歡迎”【多個事實/情況】
“其他行業的商店也提供這種咖啡來吸引客人”【類似的調研觀察】
“紙杯咖啡成為了吸引客人的武器”【推論/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