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繼世一度衰 舅母賜教茅塞開
小葛亮他爹名叫王有財,有財有財是祖上對財不致衰敗的崇賞罷了。
王有財老爺爺的老爺爺,曾是遠近聞名的榜眼。在外,有錢有勢;當鄉,家業興旺盛極百里。
而至有財他爺爺這輩,竟迷戀上了吸食大煙。把個祖上分給的遺產傾其所有,就連當輩掙得也不夠他的消耗,當沒法維系他的煙癮了,沒出兩個月便伸了腿。
還好,唯有一塊書法牌匾有幸留了下來。那是有財爺爺的作品,寫的是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名句。有財他爹娘遵循了至理名言,一味節儉打拚了后半輩子。一步落了伍,十步難追上,待到二老先后撒手歸西了,王家的日子仍不及鄰舍百家,沒有多少財氣。王有財還是光棍一根,連討個媳婦的銀兩也沒攢下。
解放后,孤家寡人的王有財得到政府的關愛,分得了地主家的三間瓦房,在后嶺腳下分得了屬于他自己管理耕種的土地,擺脫了住寒舍穿破衣食粗飯的苦日子。
三十歲的王有財,還是滿有艷福的。冬閑時節順墨水河沿拾糞時,撿回了一個媳婦。不,就當初而言,嚴肅點是救人一命。當時他只想救下那個蓬頭垢面身著百鳥單衣的瘋女人,牽回到自己的三間瓦屋里不致被凍死。
有財心腸挺好,把他娘的棉衣裳給她穿上,熱湯熱飯的侍候那瘋女人,整天待在家里糞也不拾了,怕那瘋女人再奔進寒風里。有財把她當正常人為她講《三國》故事,女人的眼直直的,看不出是瞅他還是瞅南墻,沒有絲毫表情;日復一日,有財不厭其煩每天總是那套曲子,把書說到了春節。女人多少生了點眼神,聽他的故事也會傻傻地笑了。
好人好報啊!待到來年春暖花開時,出現了奇跡。瘋女人不再傻傻地笑,一雙亮眸直沖有財莞然地笑。女人能說話了、會道事了,和盤交了根底:董昌琴,24歲,沂蒙山區,雙親健在,身下兩個弟弟,啥時得的瘋病不曾記得了。
瘋女人恢復了記憶,模樣也越發俊俏了。有財并無非份之想,而是找會寫字的人立馬給董家寄去了信。
董昌琴的爹星夜兼程,翌日一早登門尋女,見有財這般好人便把女兒當下許配給他,董昌琴羞怯得刮著手指甲甜然一笑表示首肯。
兩人你恩我愛,男耕女織,小日子還算紅火。
來年秋月,小寶寶臨產。王有財風風火火的請來接生婆,哇,不好!大流血癥狀。幸好,離縣醫院一里地之遙,王有財大步流星用小推車送了過去,大夫麻利操作,施行了剖腹產,母子安然。不過,大夫告訴董昌琴:你只能做這一個孩子的母親了。
大夫為她切除了病變的子宮。
舊社會王有財家境貧困,自然便沒得上學的福份,荒蕪了他一個好腦子。他深知有了文化能致富的道理,把擁有文化的希望寄托在小葛亮身上。
他對小葛亮的腦子不能開竅一直未能死心,上后嶺沖著神仙腳窩叩首跪拜,禱告著文神快讓俺小葛亮長上一點機靈吧。他隔三差五的打從子貢顏淵雙膝拜仙窩取回神水讓兒空腹飲用,外加洗腦,小葛亮只知憨笑沒啥靈驗。
小葛亮身邊的玩童兩年前都入了學屋門了,他只能孓然一個人依從他爹的打算,整天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彈蛋溜窩,可他再傻也知道選擇自己是個贏方,自言自語我贏了,我贏了。
王有財見兒這般無趣也不是個長遠法子,應該利用他的大塊頭。一則練練他的氣力,二則讓他多接觸接觸人場也好開化開化腦子。
在這樣的策化下,小葛亮便被他爹送到了當村的舅母家。
舅母家是遷入戶,小葛亮四歲時,他舅舅董昌富思想前衛,帶著新婚夫人遷居至此。即墨這邊是個縣城,總比沂蒙山區富裕。
舅母膝下拉扯著挨襟的三個孩子,大小曼董卉比葛亮小四歲與我同年同歲,二小曼叫董苑,小仨董超是個小小,也是董家的寶貝疙瘩。舅舅終日下地勞動,分管日出而作的種割修鋤,換得了連年的五谷豐登;舅母宋曉文主掌家庭內務,管料理生活、撫養孩子,分工也算明確。可舅母這邊鍋碗瓢盆響三個孩子叫,把個主婦累得不可開交。是親三分享,葛亮他爹適時送子來幫忙。
宋曉文性情溫和,從來不會大聲說話,舉止談吐都是大方得體。她讀過書,在董昌富家祖上一代的女人中,她算是最有文化的,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那“溫文爾雅”用在她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那時候,沒有電視,書刊雜志也沒見過,至多有根據電影改編的連環畫。而葛亮的舅母卻看了很多書,會給他們講很多他們從沒聽過的故事,從舅母的故事里,他們在內心深處里認識了很多外面的世界。雖然小葛亮帶表弟表妹會有點點辛苦,但在舅母眼前聽故事,卻是從沒有過的快樂。
舅母每天不得外出,小葛亮和表弟表妹總纏著她講故事,舅母笑著問:你們要聽長的?還是聽短的?
四個孩子雀躍著喊:長的,長的,長的……
于是,舅母用她那不高不低,不緊不慢的聲音開始了這個經典傳奇的故事:
從前,有四間大瓦房,房子里裝滿了米。讓一群螞蟻給發現了就來搬。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
故事講到這里,他們聽得出了神,后來怎么樣了呢?而舅母卻不緊不慢的干家務去了。他們沉不住氣了,問:后來呢?
舅母繼續道: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接著舅母又沉默了,忙著手里的活,平靜得就像沒有講故事這會事一樣。
葛亮帶頭就催:舅母,快講啊,后來呢?
舅母這才笑了,道: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來一只螞蟻搬一粒米……這一屋子的米呢,什么時候搬完了,這個故事也就講完了。所以說,這個故事很長,很長,你們不是喜歡聽長的嗎?
孩子們哈哈的笑了好久,葛亮也被舅母的“幽默”激發了求知欲。
小葛亮的求知好學被舅母發現后,便每天滋生了真正的有一定情節的故事。小葛亮眨巴著雙眼,少了以往的憨氣,眼珠子會轉悠開始有了神氣,多了一份與同齡孩童具備的銳氣。
春天來了,偌大的院落便成了兄妹四人的嘻戲天地。舅母也不用為講故事而備課了,該做啥就做啥盡管自行打理家務,到墨水河邊洗衣裳去了。
兄妹四人變著花兒玩耍,彈蛋、跳繩、捉迷藏……。興致中,一只春燕不知是啄水還是啄泥一頭扎進院里水缸,撲隆著翅子飛不出來。董苑眼尖好動便去撈燕子,缸高人小撈不到,蹺腳、探身,再蹺腳探身用小手勾,冷不防撲隆隆頭重腳輕掉了下去。董苑落水,小葛亮等情急之下,撕破嗓子似的喊叫,仍舊無人應聲而至。董苑倒在缸底下撲隆著稍露著指尖,小葛亮個子最高伸手也夠不到干著急。
葛亮急中生知,并沒有聽舅母講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他獨出心裁,用了與司馬光相同的招式硬是把大缸在底部砸上個窟窿救下了董苑。
若沒有救下董苑的緣故便砸碎大缸淌了半院子的水非得挨揍不可,而這會的葛亮卻讓全村人改變了以往的冷諷熱嘲,送過來的是欽佩的大姆指,還獲得舅母的獎賞——完整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葛亮的周圍,沒有了往日人家的不屑一顧,多了溫存與鼓勵,萌動了好學的心芽,他能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給表弟表妹們聽,儼然具備了他爹說《三國》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