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長短的維度來計算,10年已占據我生命的1/4時間。四十已不惑,尚余幾十年。
10年生命歷程,若是用一篇文章來總結,提筆描述,總伴隨強烈傷感,傷感時間流逝和各種對時間的不善待,傷感犯下的無知,傷感自欺欺人的心魔仍深潛。
看看擁有的,房與車,家庭與孩子,工作與事業,就會感激時間、感激親朋好友,感激社會給予的安全的生活環境。那些傷感的調調就會融化在感恩、知足、珍惜的當下力量中。
若以成長的維度來衡量這十年,能清晰地看到自己走過的痕跡。這成長是生命中重大事件如結婚、生娃、創業等帶來的情感、生命、思想的逐步成熟;是遭遇低谷、沖突、選擇等節點時間上主動或被動得出的人生感悟;是上一代教育及原生家庭在自我身上呈現,并自己不斷感知到的行為模式;是自己不斷嘗試了解自己的心理探索。
因沒有任何物質化形態,這些成長不是所謂的成功,甚至可以說與成功無任何關系。這些成長可以被稱之為經驗、教訓、思想或價值觀,它以一種非常復雜的形態滲入到我的身心中,成為我人生觀一部分。但它的形態足夠復雜,卻又不斷變化并伴隨著新的經驗教訓,以至于要不斷修正、調整、優化甚至歸零,來讓這些成長有可能成為我靈魂的一部分,被我記住!
1.改變自己,成長唯一路
改變自己是所有祖宗十八代都說的一個真理,這個理念也基本占據我書柜的半壁江山。但,但是,為什么總是需要花那么長時間,非要經歷那多事件才能真正認識并由能力踐行這個事實呢。
人最初也就是一個受精卵,卻裝載那么多意識、潛意識、罪惡、恐懼和潛藏的要多深有多深的愛。一遭成人,父母打造,環境塑造。一不留神長大,就出現了各種言行不一、恐懼傷害。雖然未成年之前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干的,但成年之后所有的問題都要自己解決。若不知道都要自己解決或沒能力自己解決,基本這個成為真正人這件事要延后很多年或者終生不成。比如我,方才覺知到自己40方為“人型”,比如武志紅筆下無數個沒有長大的巨嬰。
當發現自己沒有太多能力掌控自己生活及內心時,總是處于自導自演所謂悲劇和痛苦時,基本都是需要徹底改變自己的信號。這條路,我走得就比較漫長,不會不敢尋求專業人士的引領和幫助,基本都是自學,好歹基本成才。從武志紅、張德芬、克里希那穆提、M·斯科特·派克、埃克哈特·托利、還有什么仁波切等等,總之就是當下、小我、靈性、覺醒、愛、內觀.....
除了線上的活動,我線下閱了無數的身心靈,可見我多么羞于見人,貫穿了半生的自學道路多漫長。求神拜佛求自己,左看右看要內觀!以上都是要改自己的努力。
但是有改的心和意識,就是浸泡萬千雞湯,不踐行,基本上!很難!
單單放棄改變別人這個癡心、放棄好為人師、放棄道理這些事的行為,就耗費大量時間和能量,且屢教不改。總是在諸多耗能事件之后,才明白改變自己是這個世界最容易、最無公害的事情。當自己改變行為,發生持續的變化時,那才是最好的案例,最好的改變別人的道具,而且你的所言所行才能真正對你身邊人發生潛移默化影響,這個影響無需你再輔以語言就可以大到驚人,至踐無敵!
這個改變自己的道理簡單到它一直存在,有人一開始就知道并做到了,從一開始就優秀并卓越。大部分如你我“光說不練假把式”需要耗費時間才能徹底知道并做到,走向更好更優秀的自己,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閱人無數,害人害己,最終走向自我成長的唯一路。
2.生命教育,成長最暖路
但在我的觀念里,在物質和精神沒到一定成熟度,尤其是心智的成熟和愛的能力不太具備時,生養孩子都是一件慎重的事情,都要最大限度基于對愛的信心和愛的能力傳遞。不能否認,那些早早生娃,健康成長的孩子與成人比比皆是。
在過去10年,作為母親,一個最大成就是誕生一個新生命并努力去養育她。養育孩子過程中,幾乎我全部認知主動或被動的改變都來自于對孩子生命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經驗的延展。這個改變幾乎不能用成敗這個標準來衡量,因為一直在學習中,且受益者最終是我本人。孩子給予并拓展了我對生命教育認知的寬度和深度,讓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純真最完美的愛,感受到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和溫暖,這些滲透到生活中,成為生命最柔軟的部分,也是成長最暖的動力。
有限的我以有限的經濟和精神能力嘗試在改變自己、做最真實而非完美的媽媽、改變和創造合適的環境,嘗試能傳承給孩子一定量的愛的能力和自我成長的能力,能在成人之后花更少的時間和能量就能做到真正踐行“改變自己“這個理念,給自己創造生活更多可能性。養育她,放飛她,看著她!
這個嘗試一定是有失敗有傷痕有傷害,這個不可也無法避免傳遞下去給我的孩子,她的成長照樣充滿痛苦,照樣需要為此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更為另一個不同的我。
這也是修來母女一場緣分所能相互給予的。
生命教育是一個如此龐大的體系,我也是只能走進其中,窺見一斑。生命如此珍貴,我也在學習善待。言語無法有效表達收獲的愛與溫暖,只能靠自己的成長來影響和傳承,成為生命傳承過程中的一個有用的人。
3.工作事業,成長最佳路
過去10年,是我和愛人一起創業的十年,財富未能有機增加,依然掙扎在生存階段的10年。如何更好走向未來,依舊是我們不斷苦苦追尋和不斷學習的課題。如何從過去汲取更好的經驗教訓避免以后走重復的彎路,依然需深度思考。
一直在路上,從沒有標準答案,也許這就是創業者最大的無奈,但也是最大的收獲。市場無限地考驗你的能力天花板,生存的恐懼就不斷促使你無限走向自己的極致,沒有盡頭。可以說,創業生來大多是失敗的,成功只是漏網之魚。創業壓根就是一個悲觀主義,只是創業者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你唯一成功的就是,你和以前不一樣。
一度對工作和生活兩個分開的說法我耿耿于懷,一則是我沒有分開。二則我認為工作就是生活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很不贊成一定要清晰的界限進行區分。而且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會出現明顯能被感知到職業瓶頸提醒我們需要改變,是成長最好的催化劑,這是在生活層面感知不到的。
工作占據我們大部分時間,理應被深度重視,就是農民的土地,要飯的碗。可是不知為什么工作經常被貼上捆綁自由的罪名,上班族的各種心理被大眾深度撫慰,彌漫著“乖寶寶,好好干活”的怪味雞血。我甚至一度認為,對工作這件事缺乏基礎的職業教育認知是中國式公司管理成本巨大的核心原因。
我們傳統主流價值觀更多把工作教化成奉獻的高尚感,而非基本生存的嚴肅性。工作是職業,就像獅子要打獵才能生存一樣的職業,就應有基本的契約和職業精神。大量的職場雞湯都在傳遞這個生存法則,進行二次普及教育。聰明者領悟到實踐到,不管是創業還是打工,都是真正的自我創業者。反之,就是一份工作,一份甚至不職業的offer!。
我不愿回憶一個具體時間具體人帶給我的成長,對我而言,那樣的回憶和總結會不由自主充滿濃重的主觀色彩和刻意美化或苦情化,很容易自我陶醉。這種報告式的總結因為受制于文字的數量要求就能相對呈現一定的理性濃度。
10年,記憶中清晰無比的事件構成生活的骨架,更多時間被重復甚至無意識的工作和日常所填充,沉淀在我身上。現在的我,依然充滿對生活、對工作的困惑和痛苦。10年,用短短文字描述沉淀下來,就是為了更好的清空已有的認知。嘗試用重新的態度,深度觀察看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從那些已經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日常挖掘更深的含義,更好從全新的視角踐行自己的工作生活。
10年之后,很多工作生活也許依舊如此模樣,但我會擁有更全更新更深更不一樣的視野,那是我期待并為之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