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準備GRE的考試,其中GRE的考試分為幾個部分
1、Analytical Writing
其中分為:
- 對一個話題展開討論
- 對一個論證文章進行分析
2、Verbal Resoning 單詞推理
3、Quantitative Reasoning 數學推理
整個考試就是一個理性思維能力的考察。個人認為其中GRE的寫作又是整個考試的精髓部分。它是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的集中體現。
準備GRE考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鍛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與文章寫作能力。這種能力其實是可以反哺中文寫作。(寫作能力是思考的能力的體現)所以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順便運用自己的前段時間說閱讀的《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中所提的的批判性思維的方法 。
這篇文章的目的旨在需學習查理芒格老先生所運用的拉清單回答問題的方式幫助自己思考。在《清醒思考的藝術》中,作者也提到他給自己列一張自己思維常犯的陷阱,防止自己掉入陷阱中。
通過不斷的重復回答清單中所提到的問題了養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讀書了解了基本的概念后就是不斷練習將之內化為自己的習慣。
這也是我秉承的一個觀點: 讀書就是要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或者思維。
ps: 這個清單可能會不斷的改進。
問題清單
一、文章結構
1.1 什么是論題?
1.2 什么是結論?
1.3 理由是什么?
是否需有畫結構圖幫助分析?
1.4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
1、多義詞
2、過度抽象的詞(成功,幸福)
3、主觀判斷詞(更好吃,更舒服)
4、沒有明確判斷標準的詞(更好的教學效果)
5、帶有情感的詞(例如,氣候變暖 與氣候改變)
二、假設
2.1 為什需要檢驗假設?
只有你認同了作者認為理所當然的然而沒有說明的特定的想法,這個論證才是可以信服的。如果你不同意作者的價值觀假設,那么你也就不會同意作者的觀點。這些假設可以用數學中的公理系統來進行類比。例如,非歐公理系統與歐式公理系統無法兼容。
對持不同的價值觀的人爭論是沒有意義的。例如網上的粽子的甜咸之爭是不會有結果的。
2.2 兩種假設
2.2.1 價值觀假設性
只有將價值觀假設添加到推理中,它們的理由才能從邏輯上證實其結論。
價值觀假設(value assumption)是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重要。
2.2.1.1 尋找價值觀假設的線索
1、提出觀點的人的背景
是否為利益相關方?其職位對其有啥影響? 其所在集體的價值觀是什么?性別,年齡等。
注:個人價值觀不一定與群體價值觀相同(貼標簽)
2、從論證中所提到的后果出發
常見于是否采取某種措施的論證 (例如是否修建核電站)
3、從論證者的相反的角度出發,看什么價值觀假對推理來說很重要。
4、尋找常見價值觀沖突
2.2.2 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是一個關于世界是什么樣子,或者將來是什么樣子的為闡明的觀念。
你要尋找的就是信息傳達者需要確認的那些讓原因能夠支持結論的觀念。思考是否有充足的理由去接受它們。
最后,如果這些假設缺乏支持的依據,而且你發現它們有問題,那么,你就會做出不接受這些論證的反應。
你拒絕并不是對結論不贊同,而是認為根據目前所提供的原因不能接受這個結論。
1.2.2.1 尋找假設的線索
1、堅持思考原因和結論之間的差距
2、把自己當作作者或演講者的立場
要深入地探查能夠得出這個結論的那個人,了解他的背景。
3、將自己作為反對者的立場
4、認識到在原因中還可能存在一些能夠獲結論中提到的好處。
5、避免將不完全成了的原因當作假設。
三、推理謬誤
1、滑坡謬誤
2、完美主義謬誤
錯誤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種方法不能使該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就不采用這種方法。
3、偷換概念
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4、訴諸權威
5、訴諸公眾
:試圖通過偏愛多數人一致贊成的觀點使某個觀點合理化,錯誤地認為多數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6、訴諸情感
指使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
7、訴諸人身攻擊
8、稻草人謬誤
指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9、虛假兩難
10、亂扣帽子(亂給行為貼標簽)
11、轉移注意力(Red Herring)
12、乞題(結論的不同表述)
13、一廂情愿謬誤(單相思)
四、證據的效力
1、自身經驗的局限性
2、數據是否來自權威渠道
3、對于一個調查來說需要考慮
- 自薦樣本
- 不是隨機樣本
- 樣本數過少
- 偏向性問題
五、替代性原因
5.1 需要提出的問題
5. 1.1 我能想出其他方法來解釋這個證據嗎?
5.1.2 還有什么其他的可能原因會導致這個行為或這些結果?
5.1.3 如果我換一個角度來看(從結論出發),哪些東西會被當成重要的原因呢?
5.1.4 如果現有的解釋是錯誤的,何種解釋才是正確的呢?
5.2 需要避免謬誤
5.2.1 過度簡化,把一個簡單的、單一的原因當作是某個事件的真正原因(例如電視暴力引起犯罪)
5.2.2 組間差異引起的不同。(常見健康與。。相關,一般社會)
5.3 兩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
5.3.1 X是引起Y的原因。
5.3.2 Y是引起X的原因。
5.3.3 由于第三個因素Z,X與Y相互聯系。
5.3.4 X與Y相互影響。(這個非常重要)
六、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1、 盡可能地找出你所知道的這些統計數據是如何得出來的。問問自己:“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2、 注意作者所使用的平均數的類型。
3、 小心證據和結論不相符合。
4、不看作者的統計數據。將你認為所需要的統計數據與作者實際給出的數據進行比較。
5、 根據作者給出的統計數據,得出你自己的結論。如果與作者的結論不匹配,說明可能有什么地方出錯了。
6、 看看哪些信息被遺漏了,特別要小心那些易使人誤解的數值、百分比以及類比。
七、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7.1 常見的反對意見
a、 反對者會提出什么樣的理由。
b、 是否有實驗研究與作者提供的研究相矛盾?
c、 是否有支持相反觀點的事例、證明或類似的推導被遺漏?
7.2 缺失定義
a、 假如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定義關鍵詞,得出的觀點會發生多大的變化呢?
7.3 缺失價值取向或價值觀
a、 其他什么價值觀也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b、 如果以不同的價值觀來看待這個論題,會得出什么樣的觀點呢?
7.4 論證里間接提到的“事實”的根源
a、 這些“事實”是從哪里得來的?
b、 這些所謂的事實是否來自于有效的研究或可靠的信息來源?
7.5 搜集事實的詳細程序
a、 填寫調查問卷的人有多少? (if it is representative)
b、 調查的問題是如何措辭的?(slanted question)
7.6 搜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術
a、 訪談法與問卷法所得到的結果會有什么不同?
7.7 缺失或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數據
a、 如果加入來自早期研究或后續研究的證據,數字是否會有所變化?
b、 作者有沒有為了擴大差異而故意“擴展”數字?
7.8 省略結果
a、 作者的論證是否只考慮了某一種行為的積極結果或消極結果,而沒有同時考慮兩方面的結果?
b、 我們是否有必要知道該行為在政治、社會、經濟、生物、精神、健康或環境等所有領域中所引起的影響?
7.9 為特殊的預測技巧進行辯護時省略了預測失敗,與預測失誤。
a、 算命的人,風水先生
b、理財顧問,經濟學家(幸存者偏差?。?/p>
7.10 作者通過使他人相信自己的建議而獲得的好處
a、假如我們采用作者所建議的策略,是否會給作者帶來經濟上的收益?(interest part)
八、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思考問題 避免 dichotomous 二分法,要運用 if then 的語句。
8.1 如何判斷正確性
1、結論在何時是正確的
2、結論在何地是正確的
3、為了什么目的是正確的
8.2 如何尋找多個結論
4、先不看結論,試圖從理由中推出其他結論。
5、使用條件句來限定備選結論(目的)
6、將"我們是否應該采取措施A",改為"我們應該如果處理問題B" 幫助自己跳出思維局限性。
后記
參考書籍:
1、《批判性思維》
2、《學會提問》
其他相關文章
1、十分鐘讀完《批判性思維》上
2、十分鐘讀完《批判性思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