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冬天
獅城一年365天,氣候溫和濕潤,每天都是夏天。晝夜溫差很小,基本上感覺不到區別。在廣州,雖說沒有明顯的四季之分,但咱有各種有季節特征的事物:春天咱有回南天和春筍,夏天咱有臺風和芒果,秋天咱有臘味飯和柿子,冬天咱有冷空氣和羊肉煲。在新加坡呆了3年,我那新鮮勁早沒了,陷入一個反抗期,總覺得氣候太單調,生活失去樂趣。葡萄君生長于熱帶,喜歡“涼涼的”天氣。據說溫度在零上,他都能hold住,并且很享受。一有假期,我們就喜歡去“找冬天”。去年12月去了香格里拉,今年4月去了澳洲,今年12月選擇來東歐。
可是,無論怎樣期盼過冬,我還是一個藍方妹紙呀,老娘還是一個怕冷的藍方妹紙呀!在布達佩斯的5天,真的把我給凍傻了。這時候,牙媽應該會說:“看天氣預報啊!”對啊,我看了,只不過是11月底看的,那時的普達佩斯是零上4度。12月初,一家人在上海碰面,牙媽給我帶了不少衣服。在商場逛街時,牙媽還說給我買羽絨服,被我拒絕了,因為我覺得4度不需要穿羽絨服。在飛機上,我聽到機長說地面溫度是零下4度時,整個人都不好了。12月底去旅行,按照11月底的情況來準備衣服,這絕對不是聰明人干的事。太久沒看天氣預報,已經忘記天氣時常變化。
在坡3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生活習慣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比如說,我不看天氣預報了。以前在家,晚上吃飯總不忘看廣州臺天氣預報,“冷空氣南下”“臺風襲粵”“高溫預警”這些都是熟悉的高頻詞。在新加坡,出門根本不需要看天氣預報,雖然經常下雨,但一路有遮雨棚,連傘也不用帶。但歐洲不一樣啊,像是布達佩斯和維也納相距300多公里,天氣差很多。在布達佩斯,我每天一出酒店就哆嗦,氣溫低,外加下小雪,藍方妹紙真受不了。在維也納幾天的天氣都不一樣,第一天陰雨,之后幾天都出太陽。在布達佩斯被凍成狗的那幾天,還真懷念新加坡的陽光。
于很多人而言,旅行就是一個尋找的過程。有人來維也納只想找《愛在黎明破曉前》的一個個取景地;有人來布拉格只想找黃昏廣場的許愿池(然而廣場并沒有許愿池);這一次我來歐洲是為了找冬天,卻找到了不斷變化的自己。
找變化
大學畢業以來,每年都會出倆次遠門,倆次旅游相隔半年以上,每次旅游會持續2周。每次出來旅游,都會發現自己有一些細微變化。
之前去美國時,跟小伙伴們分工,每人做一個地方的導游,把10多天的行程都計劃好。去年12月和葡萄君去云南香格里拉、梅里雪山、瀘沽湖,那次我可認真了。從酒店、路線、交通到預算,我都列下來,還建立Google文檔跟葡萄君協同操作。這一次做甩手掌柜,啥也不管。酒店不是我挑,更不知道怎么從機場/火車站到酒店;臨出發前才搞清楚原來仨國家用不同的貨幣;當天坐在車上才知道要去哪里,全部都是葡萄君決定。
在布達佩斯的幾天,我真被凍壞了。那邊天黑得早,下午3點天色就開始變暗,4點就已經太黑,更冷了。我倆都hold不住零下溫度,于是晚上早早回酒店休息,而我幾乎在晚上8點前就睡了。以前在印度,冬天大半夜不睡覺,跟著小伙伴去新年派對抽水煙,那女孩就是我。還有去尼泊爾的那回,也是一個冬天,天都還沒亮,就去湖邊晨跑,那女孩也是我。
體察不同的自己,這是我旅游的一大樂趣。每天我們都在經歷不一樣的事情,慢慢地自我也發生了變化。而這些變化,往往在旅行中才會被體察到。在全新的環境中,感官更是被激發,體察到細微的變化。如果人是一成不變地留在同一個地方,不動腦筋思考,那該有多無趣?你說對吧?
我是牙牙
在北緯一度旅居的廣州姑涼
喜歡·個人成長
喜歡·走遍世界
喜歡·活動策劃
目前是·互聯網HR|獅城跑團打雜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字
可以幫我分享給更多人看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