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于Q2季度虧損2.5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縮減了一半的虧損,而相比上個季度也有近百分之八十的止損,可以說京東在這個季度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這與京東近期的一系列動作是分不開的,在與沃爾瑪、聯想的合作成為了上季度京東最被關注的部分,但是高管離職對于京東來說還是要面臨更多的挑戰,或許89后女高管就是沒了應對高管離職做出的舉動。那么,對于長期處于虧損的京東如何通過業務轉換扭轉局面?
此前京東是以數碼3c產品為品牌形象,而如今京東做的越來越大卻試圖去擺脫這個局面。產品平臺類目倍加,目前平臺以數碼產品、服裝為主,下一階段京東將發力快銷品,通過提高用戶的消費頻次來提高平臺的銷量。而促使京東做出這一改變的除了來自快銷品的消費特性還與京東的自我認識有關,連年虧損的京東一直被質疑其盈利能力,而這個季度京東盈利實現了增長,無疑很好的幫助京東穩住局面。
我們都知道京東起家于數碼3C配件,業內一直認為京東的數碼產品是行業內最好的,所以從互聯網興起之初起用戶購買數碼產品首選就是京東,而從京東開始全品類運營之后其他類目產品一直受到數碼3c品類的影響,銷量雖然也不錯但是一直不能達到數碼類目產品一般的銷量,在收購一號店對標天貓商超京東需要調動資源來扶持平臺,再加上一號店的自身特性,以品牌特性來拉升京東的品牌價值與平臺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講雙方是互補的,但收購似乎顯得有點操之過急。
畢竟京東的品牌優勢還是在于其數碼產品,發展快銷品與目前已形成的品牌定位是不符的,但是京東卻不得不這么做,究其原因是平臺數碼類目產品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所以京東不得不尋找新的突破點以來打破這個瓶頸。與淘寶天貓不同,京東有著自營產品,巨大的流量足以支撐京東來扶持起快銷品類目,同樣平臺也需要快銷品來豐富平臺類目。行業內習慣拿京東來比較阿里,在互聯網行業迅速發展的當下,京東還是有很多機會趕超阿里。
從整個電商行業來看,流量被幾個大平臺占據著,阿里系的淘寶、天貓,京東,一號店,當當以及其他眾多的企業電商平臺,其中一眾小平臺雖然流量也不錯但是不能與這幾個大平臺相比較,所以只能是茍延殘喘般活著,而一些新進的平臺要么模式新穎,要么有資源背景,而一旦進入行業面臨的是行業巨大的競爭,生存唯艱。那么,為什么會如此呢?筆者認為電商行業的受眾是基于互聯網的網民,他們通過互聯網進行購物消費,電商平臺只是這些網絡中的一個個售賣中心,是互聯網上的一個節點,流經該平臺的是用戶流量。面對不同的平臺用戶的選擇大多是基于平臺的品牌影響力以及產品的性價比優勢,而各個電商平臺基于這性價比層面能做的其實并不多,因此平臺的核心價值就歸根于其在品牌價值上的建設。
所以,京東沒有更好的選擇,或許快銷品是他的一次嘗試,不過基于平臺的流量即使再不濟在數據上也不會怎么的不好看。而要想扭轉京東的虧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平臺在業務上主打快銷品必然要從產品上來做文章,只有用戶信賴產品才會在快速消費之后進行二次消費。而信賴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京東越是著急效果反而會愈發不好,所以在運作快銷品類目的時候更需要拿出運營數碼類目產品的耐心來。
筆者認為京東常年受困于營業虧損,背后的資本也急于看到京東實現快速盈利,所以其在近期的一系列運作有點頻繁。不論是收購一號店對比天貓超市還是高層的人事變動,雖然京東本季度財報看上去數字不錯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可是從平臺長時間的表現來看京東并沒有實現多大的突破,而業務轉換到快銷品或許是基于一號店的對應之策,以期通過其來打造另一個京東還是有點不現實。
作者:耿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