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聽人們說: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沒有什么想要的。”
但是當你問他,你現在滿意、過得好嗎?他們又都無力地搖頭說:“不滿意。”
其實在每個對生活和自己不滿足的背后,都是每個人成長的需求,在“現在的自我”和“希望的自我”之間,就會產生空洞。
當遇到空洞,我們幾乎本能第一個反應,就是找東西填上——房子填滿安全感的洞、鈔票填滿自尊的洞、學歷填滿智慧的洞、消費填滿快樂的洞,這讓我們感到一種充實的滿足。
但很快就帶來新的問題,第一個1000塊錢的快樂,現在需要賺10萬才有;第一次開捷達的美妙,也許在寶馬上也找不回來。
物質帶來的快樂在逐漸遞減,人的能力永遠跑不贏欲望。
物質也許能帶來短暫的一次次快樂,但絕非幸福。快樂和幸福,本來就是兩個東西。
當你的成長空洞被別人的認同所填滿,你就被別人的認同綁架了。
為了不失去父母的認同、做一個“好孩子”,很多人被父母綁架,一輩子按照他們的意愿來生活。
為了不失去朋友或同事的認同,甘心一輩子做沒有主張和方向的“老好人”,不和任何人沖突;
為了不失去大眾的認同,名人們甘心做一個粉絲眼中完美的“假人”,被粉絲綁架。
這并非善良,而是無能的表現。
慢慢的,你會發現其實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其實你誰也不是。你以為大家都喜歡和離不開你,其實是你離不開他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