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生娃后,我的生活體系打亂了,時間總是不夠用,感覺身體總是被掏空。入手這本書想學習怎么從容帶娃、有自我的時間。這本書有三點對我啟發非常大:
????????第一點是“要事第一”,即優先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才會最大可能避免被“重要且緊急”的事情牽著鼻子走。就好比飛機大戰,我的主要打擊目標不是眼前的障礙物,是更上方的障礙物,避免它們移動到眼前,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而且眼前有太多障礙物,會不知道處理哪一個~~整個人蒙圈了~~這也許就是防患于未然吧。
?????? 第二點是時間管理方面,以前我經常列出當天要處理的事,然后按緊急程度劃分什么時間做什么事,這樣如果到了具體時間,我沒做,就會很慌亂,因為這會影響我后邊的計劃和進程,所以我很排斥意外事件,也會非常在意自己的拖延。這樣糟糕的是,屏蔽意外也就屏蔽了創新,越在意拖延反而更拖延;書里提到第四代時間管理,就是以周為單位,以要事第一為原則,再按自己扮演的角色劃分事情,比如我是母親,我想有陪娃的時間,但我也開始工作,還要有鍛煉身體,閱讀的自我時間等等,將每個角色下的事情列出來,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排在前邊,然后劃分到一周的各個時間里。這樣安排會有很多空余時間,即使當時不能完成,也會在一周的其他時間里做到,有意外事情也會根據它的重要緊急程度列到行程里。我想最難的是對事情的定性。這就要訓練自己遇事不著急,先分析重要緊急程度,再劃分區域,最后執行。
?????? 第三點是刺激和回應之間有段距離,一遇刺激就本能反應,這是動物的本能,而人類之所以高級,就是對刺激有回應的選擇權利。當遇到刺激時,我們可能會大哭,大笑或者沉默不語,我們可以向內發展,讓內心更堅定,當遇到刺激時,就會由我們自己決定,要如何回應這刺激。一旦自己可以做決定,就得到最大的自由,更少的事能影響自己,而那些影響自己的刺激,也是自己選擇的。貌似跟王陽明的心學有點互通。這里邊比較難得是如何讓內心堅定,這就需要我們找到自己的行為原則和信念,一旦有了原則和信念,遇事就很難跟著飄起來。
??????? 這本書講了七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順序是先向內發展,再向外探索,長期堅持這七個習慣,我想成為高效能人士的路也不會很遠。
Ps: 是一本可以定期拿出來讀一讀的行為準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