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有趕工的感覺,沒有了閱讀之后解惑的興奮,這是自己埋下的種子,自己就受著吧。雖然寫完了一些收獲與感受,依然有遺憾,還需要繼續閱讀本章,嘗試從不同角度來解讀本章的結構與內容。
-
四個收獲
- 1、在借助其他書籍來閱讀一本書之前,要先按照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的方式來完成閱讀,還有不清楚的地方,此時尋找外在的幫助,先獨立完成,再去尋找幫助,避免出現過度依賴幫助的現象,無法獨立閱讀一本書。
- 2、對于導讀和摘要的使用,一定要在自己獨立完成閱讀之后,再去使用這些信息,此時你會有一個獨立的判斷,導讀說的對錯與否,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這樣才有助于你理解一本書。同樣你是先有自己的體驗,再去看別人的,可以相互印證,看看自己有什么遺漏的地方,查漏補缺。所以還是要先獨立完成閱讀體驗,再去尋找一些外在的幫助。過分強調外界的幫助,會讓自己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
- 3、工具類的書使用前提是你要先進行思考,也就是說你要先進行獨立閱讀,產生問題,思考一下如何問一個明智的問題,在把這個問題向工具書提出,否則工具書無法給你答案,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要什么,工具書不能替你思考,
- 4、閱讀前人的書有助于他對后人的書進行理解;讀讀原著,才有助于理解后人編寫的各類解讀式的書籍。此處又回到了獨立閱讀一本書的觀點上,為了增加理解力,就要想辦法進行獨立的閱讀,外界的一切助理都是幫助你來增加理解力,而不是去追求那些能夠幫助你的知識。
-
三個感悟
- 1、作者將相關經驗分為一般經驗和獨特經驗,并向我們解釋了兩者的關系與區別,讓我們對經驗有了認識。在知道了這個基礎概念之后,再去談一些概念或者現象時就清晰很多。這種在討論前澄清定義的做法在書中無處不在,學習這種講述方法對于進行有效的溝通十分有益。
- 2、“一般經驗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獲得的經驗”通過永澄的解讀,才算理解這個一般經驗的定義是什么,通過翻看原著才有了這樣一個精確的理解,怪不得很多高手到提到看書要看原著,現在的翻譯真是沒法說。當發現有一些摸不到頭腦的知識時,就要有探索精神,看看他是怎么來的,追本溯源,澄清疑問。
- 3、學到的知識和觀念,就要嘗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斷的實踐,不然學到手的東西會失效,會忘記,就像熊瞎子掰苞米一樣,拿一個扔一個,永遠沒有積累,只能當瞎子了。
-
二個改變
- 1、帶著獲取信息的目的去看書評和各類感受,保持自己意識的警醒。
- 2、分類的思維無處不在,對自己的工作與學習內容不斷的進行分類、歸納,先從單個分類上面去理解事務,不謀求第一次就全面的了解事務。
一個行動
嘗試用總分的結構對一個知識進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