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
看過《大秦帝國之崛起》之后,我又抽空把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和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重頭看了一遍。這三部影片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震撼,也有無盡的思考。今天我來談談自己的第一點思考,關于商鞅仕秦。
大秦帝國成長的第一步,就是商鞅變法。商鞅,原名衛(wèi)鞅,最初是在魏國丞相公孫痤府中任中庶子(侍從官)。雖得老丞相公孫痤力薦,但始終未能得到魏惠王的賞識。而為了伸展自己的抱負,最終衛(wèi)鞅遠走貧瘠的秦國,并幫助秦國完成了富國強兵之歷史使命,為秦國大出于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將衛(wèi)鞅看作是一個投資合伙人,那么諸侯列國就是一家家可以投資的公司。衛(wèi)鞅在去秦國之前也周游過諸侯列國,卻并沒有選擇留在齊國、楚國、趙國等國,反而選擇了最貧弱的西秦之地,何故?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家公司(秦國)擁有堅固的護城河
一個公司(國家)想要在在弱肉強食的混戰(zhàn)中生存下來,首先必須確保自己的城池不能輕易被他人攻破。從戰(zhàn)國七雄的地理位置來看——北燕南楚,東齊西秦,中趙魏韓,中部的三國(趙魏韓)無疑會成為七國相爭的主戰(zhàn)場。而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可憑借崤山和函谷關之險峻以御東方六國。因此,秦國在地理上占盡了優(yōu)勢。這也使得衛(wèi)鞅在秦國變法之時,可以在相對安穩(wěn)的環(huán)境中專心致力于自身的富國強兵。
而反觀同期的韓國申不害變法最后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韓國處于各大強國的包圍之中。其它強國當然不愿意看到它做大做強。最終,魏國攻韓,變法失敗。
其次,這家公司(秦國)擁有良好的基本面
1、這家公司(秦國)擁有一流的業(yè)績
秦國地理壞境雖然比較偏僻、實力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但一直在努力擴張自己的領土。
*公元前730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使得犬戎攻入都城。秦人參與救援和護送周平王遷都,因此被分封為諸侯,秦國正式建立。
公元前688年,秦國歷經(jīng)幾代人的努力,終于占有了被周朝放棄的關中。
秦穆公時先后滅掉西方戎族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并穩(wěn)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并成為春秋四大強國之一。
2、這家公司(秦國)擁有一流的業(yè)務
巴菲特說:“我們堅持尋找一流業(yè)務的公司。”而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一個國家最大的業(yè)務就是征伐。而各諸侯國之中,以秦國士兵的戰(zhàn)力最為彪悍。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流不干,誓不休戰(zhàn)”,彰顯了老秦人自強不息、以死相搏的精神。正因為如此,秦國一直被東方六國稱為“虎狼強國”。而在這個熱血的“虎狼”國度,孕育了大批猛將——贏華、贏疾、司馬錯、白起、蒙氏家族(蒙驁、蒙恬)、王翦、王賁等。因此,論戰(zhàn)斗力指數(shù),秦國第一當之無愧。
3、這家公司(秦國)擁有一流的管理
衛(wèi)鞅之所以投資秦國這家公司,是因為秦國擁有一個最銳意進取的管理團隊。秦孝公繼位之后,立志變法并廣招天下賢能之士。不過,衛(wèi)鞅在入秦之后曾故意多次試探秦孝公變法之決心和意志。最終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最迫切想要變法圖強的君王,一個變法意志力最堅強的君王。
與秦國相比,其它幾大強國的國君變法意愿并不強烈,要么喜歡貪圖一城一地的得失,要么驕奢淫逸不思進取。
最后,這家公司(秦國)擁有極佳的安全邊際
戰(zhàn)國之初,楚國、齊國、魏國這幾大強國正處于鼎盛之時,天下賢能之士紛紛云集到這三個國家。相反,秦國雖屬春秋四大強國之一,但長年的征戰(zhàn)早已使得秦國“體力透支”,淪為弱國之列。因此,山東六國鮮有人愿意入秦為仕。而衛(wèi)鞅恰恰看中了這一點。齊、楚、魏三國是當時最受追捧的熱門股,投資其中很難脫穎而出、得以重用。而秦國則是一只冷門股,具有不錯的安全邊際,選擇下注反而大有可為、一展身手。
由此可見,衛(wèi)鞅選擇秦國是謀定而后動,其中的一些智慧與投資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